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一部史书一座丰碑(江门日报纸质照相版)

已有 2471 次阅读 2015-1-16 07:07 |个人分类:纪念沉默道钉(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部史书一座丰碑(江门日报纸质照相版)


推荐梅伟强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5116发布

 

北美铁路华工对于人们关注视野来说是“小众”之“小众”,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也不例外,在科学网上同样如此。不过,就其在历史影响的重要性来说,却一点也不“小众”,唯其如此,尤其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样的“小众”慢慢地进入“大众”的视野。

二个月前,江门日报2014111604D阅读版刊登的梅华强教授撰写的《一部史书一座丰碑——黄安年教授的《道钉》与五邑筑路农民工》一文,刘进教授将电子版传来,其后,梅伟强教授来电话询问我,有没有收到这天江门日报的纸质版报纸。我没有收到。

上周江门日报的记者为纪念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建成130周年(1884年至今恰好130周年),来电话咨询我的意见。我后来顺便提及这份报纸迄今收到。她说,很快用快递寄来。昨天,我收到了这份报纸,在此对江门日报的记者表示特别的感谢。

下面是这篇报道纸质版的照片版7张。

1

 

2

 

3

 

4

 

5

 

6

 

7

 

*******************************

一部史书一座丰碑(江门日报版)

 

江门日报发布梅伟强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1116发布

今天上午,笔者收到五邑大学刘进教授发来电子邮件,信中说:梅伟强教授,在今日《江门日报》发表了对您著作的书评,我非常赞同他的评价。现附上今日《江门日报》PDF版本,请下载查看。”

 江门日报2014111604D阅读版刊登的《一部史书一座丰碑——黄安年教授的《道钉》与五邑筑路农民工》PDF版如下。限于报刊的篇幅,梅伟强教授授权我在博客上发表了详文版(见20141113黄安年的博客)

1

 

2

************************

一部史书一座丰碑

——黄安年教授的《道钉》与五邑筑路农民工

受权发布梅伟强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4年11月13日发布

 

2014年8月,台湾华艺学术出版社出版了黄安年教授的著述《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增订本,以下简称《道钉》)。此前,黄教授于2006年10月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沉默的道钉——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2010年7月,白山出版社出版了《道钉,不再沉默——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被称为“道钉”的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们,由“沉默”到“不再沉默”,说明以黄安年教授为代表的人民的学者和宣传媒体、出版机构已经深深意识到:“道钉”虽已沉默了近一个半世纪,但“道钉”没有沉默,“道钉”不再沉默,“道钉”也不会沉默,大家有责任为沉默的“道钉”大声呐喊!黄安年教授的几部力作是这一片呐喊声中发出的最强音!

黄安年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美国史研究权威专家,著述极丰,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最早会员之一(曾任该会副理事长,现为该会顾问),也是我国研究北美铁路华工历史的先行者。黄教授说:“我对美国铁路华工的研究开始于1979年美中建交之际,那一年《世界历史》杂志第6期发表了我的一篇《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的文章。”值得一说的是,当年,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并且是《世界历史》杂志编辑部一员,虽然因责编的分工不同我未能“第一时间”拜读黄教授的大作,但编辑部同人对黄教授对“文革”后创办的我国世界历史学界的权威学术刊物《世界历史》的大力支持,是感激不尽的。

从1979年至1998年退休前,黄教授对华工修建北美铁路的研究“一发不可收拾”,他广泛收集图片资料,著书立说,参加国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1998年退休后,黄教授“将美国铁路华工研究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之一,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从事北美铁路研究的志愿者,没有立项,没有赞助经费,自掏腰包关注沉默的道钉研究。”黄教授的执着追求与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界的赞扬与尊敬。

2006年,黄教授在自己的学术交流网专门开辟了“沉默的道钉”专栏;2007年,他的博客又开辟了“沉默的道钉”专栏。《沉默的道钉》(2006年版)和《道钉不再沉默》(2010年版)就是黄教授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研究华工建设北美铁路历史的两本巨著。它们是姐妹篇,前者主要以图配文,在收集的1000多张珍贵历史图片中精选了200多张,配以5万字的说明,并出版了英文版;后者重在学术研究,并增加了截止2010年的研究成果和学界的评论。这两本巨著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好评如潮,称赞它“在内容编排、资料收集、观点阐释方面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上品佳作”,“的确是一部优秀的、很有中国特色的图片专题史”,“尽管海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批相关的论著,但借助如此丰富的历史图片、通过言简意赅的说明文字,再现一个多世纪前可歌可泣的华工业绩,本书仍是开拓性的第一本。”人们发自肺腑地“感谢黄安年教授用鲜活的方式为这些长眠在铁路线下‘沉默的道钉’整理出一份宝贵的遗产。”增订本《道钉》的出版,主要是为了迎接定于2015年举行的北美铁路华工国际会议,以呼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该项目的国际合作计划,它增加了黄教授最近三年相关的研究文章共21篇以及编录的“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博文目录”、“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从而使该书成为研究北美铁路华工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进一步彰显了它的权威性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内涵及现实意义。

令五邑侨乡人民感奋的是,黄安年教授在增订本《道钉》里,对五邑侨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其表现,一是继续刊发了2006年和2010年《道钉》一书里有关陈宜禧和新宁铁路的图片,还有新会华侨义冢的四张照片,使之成为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组成部分;二是在编录的“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博文目录”及“北美铁路华工研究中文论著目录”中,收录了60多条五邑侨乡学者有关这一研究内容的著述。三是倡议在当年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广东五邑地区为“沉默的道钉”们立碑,并于2015年清明节在碑前举行公祭活动;建议有组织地抢救五邑华工后裔的口述遗存;重视新会华侨义冢的保护与研究;重视五邑地方志、侨刊中有关北美铁路华工记载的收集整理等。

黄安年教授为什么对五邑侨乡这么关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这样两点原因,一是黄安年教授是美国史专家,熟谙华工建设北美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和五邑华工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当年被美、加两国铁路公司委以招募华工重任的李天沛、李佑芹等人就是台山大江水楼乡人,他们回到台山、开平等五邑地区将成千上万的乡亲通过香港运往了美国和加拿大铁路工地;另一位“包工头”叶生是台山都斛圣堂村人,他回家乡招募了7000名筑路工人运往加拿大铁路工地。五邑筑路农民工的人数在筑路工人总数中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他们为这两条铁路最艰巨的西段铁路的建造作出了巨大贡献。黄教授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19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北美大陆上横贯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大铁路的建设,“与一个半世纪前远涉重洋来到北美的华工先驱们的伟大功绩密不可分。正是这支不畏艰险、勤劳朴素、沉默奉献的生力军,为太平洋铁路的建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支华人筑路生力军“正来自广东侨乡”,而台山、开平等五邑地区是“主要来源地”,是“当年建设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二是黄安年教授在2014年3月和9月对江门市进行两次实地考察之后,深感五邑侨乡华侨文化底蕴丰厚,了解到五邑大学的学者们近年来在研究五邑华工修建北美太平洋铁路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欧济霖老人在新会华侨义冢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令人崇敬”,他认为,开展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的国际合作研究,应该与五邑大学合作,协力进行。

《道钉》增订本是一部史书,它讲述的是华工建造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北美国家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它又是一座丰碑,是为修筑这两条铁路中最艰险的一段、被称作“19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的华工们建树的一座历史丰碑。由于五邑华工是建造这两条铁路的主力军,五邑侨乡是筑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所以,《道钉》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五邑筑路农民工的历史;《道钉》所树立的丰碑,实际上是为五邑筑路农民工建立的永久性纪念,正是他们用汗水和生命铸就了这座不朽的丰碑!黄安年教授说得好:“北美铁路华工是道钉、铺路工,是为美国近代化铺路、打基础的;这些铁路华工又是沉默的弱势群体,是没有话语权、没有引起重视的中国第一批大规模远涉重洋到达北美的农民工。今天我们需要纪念的正是这些处于下层的,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沉默道钉们。”

2015年是以五邑华工为主力军的筑路大军进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150周年,又是五邑华工为主力军建成加拿大太平洋铁路130周年,2019年是华工建成美国太平洋铁路150周年,黄教授在《道钉》增订本中透露:美国斯坦福大学正和国内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合作,开展北美铁路华工项目国际性合作研究,并于2015年举行国际学术会议,出版研究成果;2019年5月10日美国太平洋铁路胜利合龙日将举行隆重庆祝活动。这是十分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北美两条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的江门五邑侨乡,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如何去纪念被黄教授誉为“近代中国最早一批建设北美世界的农民工”的五邑筑路农民工呢?笔者殷切期望江门市的领导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特别是宣传媒体,及早提出一个行动方案,扎实开展有关纪念活动,才不负五邑作为北美太平洋铁路华工“云集地的故乡”和“中国第一侨乡”的誉称。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  梅伟强

(2014年11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3153.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843800.html 转载请注明来自科学网博客,并请注明作者姓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859862.html

上一篇:不一样的历史
下一篇:我看科学网博客和学术健康环境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1 yh369z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