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科技人员也应该实行排名制 精选

已有 30003 次阅读 2015-1-4 13:2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科技人员也应该实行排名制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200240

新一轮的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呼之欲出,问题是对于此次改革我们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哪里?抛开宏观层面的科技政策理念不谈,仅就中观层面的科技运行而言,我们需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其一,规则的制定;其二,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三,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毕竟,科技界的主要职能就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知识产品,知识产品的生产同样需要投入相应的生产要素,而科研经费与人力资源的投入就是知识生产的主要要素,在适当规则的引导下,由此,决定知识产品生产的“状态-结构-绩效”的改变,在可见的社会领域的表征就是科技的产出规模、质量与贡献。前些日子出台的政策,明确指向经费配置方式的改革,具体而言就是由分散的九龙治水,转向集中与统一管理,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新规则的制定问题。仅就人才资源的作用而言,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那么,如何评价与激励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呢?尽管这些年从上到下实施了诸多人才计划,但是成效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在于人才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没有从根源处得到厘清,从而造成现有评价体系无法主动发现人才,更无法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本文关注的主要焦点。

联想到国际体育界对于人才的评判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国际体育界最流行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就是单项排名。比如我国著名网球选手李娜,在20142月最新公布的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协会)世界排名中,历史性地跃居女子单打第2位,成为首位达到这一高度的亚洲选手。还有其他许多体育项目也定期推出世界排名的做法,体育界的这个做法值得科技界效仿,笔者这几年也一直在各种场合提出这种建议,借此契机,不妨谈谈科技界推行人才排名的好处,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此为人才评价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性动物。由此可知,排名作为一种符号设计,必定会对科技共同体带来巨大的驱动作用。在科技界推行按学科分类的人才排名,至少具有如下四大好处:其一,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当地的人才资源存量与结构,为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提供最重要的智力支持。不客气地说,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己的人才家底几乎是一笔糊涂账,各种人才称号与头衔的设置满天飞,其评价指标侧重于科技发展的过去时,一旦授予即被固化,并且各种称号之间重叠、交叉现象严重,如有的人会把几个称号同时集于一身。此种制度设置的最大缺陷就是人才评价体系几乎都是静态的,反映不出科学发展的现在时,丧失了符号原本具有的激励功能,有些称号一旦获得变终身具有各项优先权,这是很荒谬的现象,试问体育界可以这样做吗?其二,由于按学科评选的人才排名机制是动态的,每隔一段时期(三年、或五年)修订一次,这就为各学科的科技人才的新陈代谢与社会分层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众所周知,李娜一旦来年成绩不理想,排名很快就落下去,然后就无法成为种子选手,所以,她必须在运动生涯内时刻保持努力:第三,资源与项目的配置与人才排名直接挂钩,从而实现为好项目找对人,为有能力的人提供资助,实现人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为社会产出更多的知识。当下的现实是很多有能力的人无法获得项目,而一些能力不强但善于跑关系的人却获得了名实不副的项目与荣誉,导致政策工具的激励机制失灵。这些年政府的科技投入加大了,然而好的科研成果却没有随之出现。这种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连年歉收的怪现象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四,按学科设置的人才排名,国家并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与资源捆绑销售,它只体现一种荣誉职能:你提供好的产品,我负责提供承认。

科技界人员排名既然具有如此大的激励功能,那么该由谁来提供这个排名呢?又根据哪些指标来设计这项排名呢?这些基本问题如不解决好,再好的建议也有流产的可能性。提供这个排名的机构必须具有公信力,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排名结果的客观性。那么如何监督排名机构的设租与寻租的可能性呢?公开性与透明性是该机构存在的底线原则,并接受来自社会与管理部门的质疑。评审机构的独立性,只是潜在保证评价程序的客观性,那么评价的科学性该如何保证呢?这与评级指标体系设定的科学性有关,换言之,这套指标的设定必须能够真实反映人才的能力,用哲学家罗尔斯的话说就是评价尽量处在“无知之幕”下,排除各种社会因素对于评价的干扰,这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根据笔者的设想,这套指标体系应该包含三大部分:其一,人才的学术产出业绩(如发表记录、专利、技术等);其二,同行评议的结果(相当于专业声誉与口碑);其三,学术资质(学术经历等)。这三部分的权重分配以业绩为主,声誉为辅,出身次之,这种排序主要凸显人才的学术能力,而非其他社会因素。

最后聊一下各学科人才排名的规模问题。由于人才排名本身所具有的主要功能就两点:承认功能与激励功能。考虑到中国社会与经济正处于整体起飞阶段,需要大量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再加上中国幅员广阔,因此,各个学科的人才排名规模应该适度扩大,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国内科技界的积极性,目标不易于定得太高,否则会导致激励功能的衰减与退化,不妨每个一级学科设立500人的学术水平排名。由于定期更新,这样就形成了一批能力最好、表现最佳的科研人员总会被包括进来的局面,而且,由于有广泛的社会监督,这个排名会被社会各界普遍接受与认同,也为潜在的知识需求者提供了一个按图索骥的线索。从宏观层面来讲,其优点在于:一则便于国家准确掌握各类人才队伍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会把那些滥竽充数之人阻挡在科研核心的外围。一切按能力说话,从而全面提升科研资源的效率与优质科研产品的产出。

【博主跋】这篇小文章是去年应《发明与创新》杂志的李编辑之邀请而写,以前曾与这家杂志的小胡编辑合作过,写过一年的专栏,不知小胡去哪里了?这次是小李编辑来信,希望今年再合作一次。合作总是令人愉快的,是为记。这篇应该发在2015(1)期(还没有见到杂志)。

2015-1-4于南方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856333.html

上一篇:誓与死人争头条
下一篇:野百合也有自己的春天
收藏 IP: 222.64.170.*| 热度|

41 韦小庆 赵星 孙学军 杨顺楷 蒋永华 刘淼 刘立 陈辉 褚昭明 杨连新 蔡小宁 张骥 唐常杰 周金元 汪育才 逄焕东 姜进举 范毅方 吴春明 吕喆 宁利中 周健 张鹏举 黄育和 王水 葛琳 薛宇 王孝强 王洪吉 王鹏军 何学锋 马雷 ybyb3929 者仁王 gaoshannankai biofans jxg912 ymytm shenlu uneyecat shuxuewangz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