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jc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jcc

博文

国外拿奖,国内还要受罚?

已有 6133 次阅读 2013-12-1 08:45 |个人分类:技术交流|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基金, 图灵奖, SAT比赛

  前不久,科学网有位名为person07的网友在我博文后口吐狂言,把我参加的SAT比赛贬成垃圾,其狂言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88889&do=blog&id=617149 150楼person07评论。不过,此人对诺贝尔奖、图灵奖也是不肖一顾的,但对SCI情有独钟。

   一个会议或比赛是不是一流,这要看它 (1)要解决的问题是否重要;(2)是否有该领域的一流学者参加。绝对不能以它是否是SCI,来判断它是一流还是垃圾的。
   SAT比赛重要吗?当然重要。搞计算机的都知道,SAT问题是最典型的NP问题之一,被克雷数学研究所(CMI)列为千禧年大奖七大难题之一(见维基百科介绍)。理论上,至今仍没有找到有效求解SAT问题的算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是否存在实用算法很悲观,一度陷入低谷。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转机,发现有些实用的SAT问题存在有效算法。于是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又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很多求五花八门的求解算法,之后很快就形成了一个鱼龙混杂的世界。如何判定一个算法的好坏便成了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些论文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情况并不是那回事。于是人们便想到,一个好的算法不只是凭论文说话,还要把它拿出来,交给公共实验平台进行测试。这就是所谓SAT比赛。最先倡导搞SAT比赛的是图灵奖获得者 Cook的学生Kullmann。Cook本人曾亲自观摩过SAT比赛。SAT比赛的好处是可以避免论文造假,给每个算法一个合理公正的性能评价,防止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乱局出现。一般来说,没有经过SAT比赛的算法,不管你发表在什么杂志上,其性能都是可疑的。

   迄今为止,SAT比赛究竟有哪些人参加过?世界上很多顶级名牌大学都参加过,如美国的UC Berkeley、MIT、Princeton 、Stanford,日本的东京大学等。除此之外,还有像微软、IBM这样知名企业也参加过。IBM近几年几乎年年都参加,是SAT比赛的常客。参加SAT比赛最知名的选手要属Knuth了。他不仅是图灵奖获得者,而且还因《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一书而享誉全球。Knuth今年的参赛作品是SAT11等, 在比赛结果上可以见到他的参赛作品。

   中国除了我以外,今年还有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总共有四家单位参加了SAT比赛。比赛结果是,我得了三个第二名,一个第三名,其他三家一个奖也没拿到。曾经有网友辩解说,我这种研究不应该得到基金资助,原因是它不属于基础性研究。但问题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跟我做的研究方向一模一样,他们怎么都得到了基金的资助呢(资助信息可以在Proceedings of SAT Competition 2013找到)?况且,他们今年的比赛成绩比我差。国际上资助这种项目比比皆是。

   我这几年没花国家一分钱,全是自费在搞研究。即使是这样,还是无情地遭到像网友person07之类人的热嘲冷讽,有一年还被我们学院年终考核定为低于合格,成为全院最差的教师,就因为没有经费。在国际上拿奖了,奉献了,理应得到回报却没得到回报,感觉是不是有点欺人太盛,太不公平了?嫉贤妒能也不能这样啊,天理何在?有些人拿了基金,日子过得比谁都滋润,不出成果也不觉得理亏,还在那里高唱赞歌,指手画脚,大谈基金很公平。这是不是有点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的味道?本人曾在世界知名企业顶级研究所工作过,如今到这么所破大学工作居然还被全院评为最垃圾的教师,这个我连做梦都没想到。像这样赤裸裸地以索取(即项目)为荣,以奉献(即成果)为耻,让人震惊!我们这里曾发生过没项目的向有项目的捐款,这是什么世道啊?比黑社会还黑。黑社会也是富人向穷人捐款啊,哪有穷人向富人捐款的?哎,垃圾大学就是不一样,典型的培养蠢才的摇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8889-746122.html

上一篇:印度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美国打造比导弹还快的飞机
下一篇:很奇怪,为什么最新原创博文与热门博文标题不一致?
收藏 IP: 171.66.16.*| 热度|

14 陈楷翰 彭渤 尤明庆 王永晖 刘庆彬 杨小军 李建国 徐晓 王涛 汪晓军 钱磊 杨金波 曹裕波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