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容忍“垃圾”,留下金子 精选

已有 11357 次阅读 2013-7-5 06:1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容忍“垃圾”,留下金子

武夷山

 

Lutz BornmannLeo Egghe(后者是普赖斯奖得主)在Journal of Documentation杂志2012年第4期发表文章,Journal peer review as an informationprocess(期刊投稿的同行评审是一种信息过程),原文见http://www.emeraldinsight.com/journals.htm?articleid=17042803。文章说:

 

同行评审过程类似于检索过程。一般说,检索出的文献并非都是最相关的文献,因为文献主题是用文献系统的命令语言来描述的,而这样的命令语言并不是总能够完全覆盖检索者想描述的“真实主题”。同理,同行专家审稿后挑出的论文未必就是最棒的论文。

本文以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为例,考察了该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状况,并与曾向该刊投稿被拒、后来发表于其他期刊的论文的被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结论是:由于同行评审过程不完善,如果想发表大量的高质量论文,就应该也接受几篇非高质量的论文。

 

博主:在检索领域,我们都知道查全率与查准率是矛盾的。同理,若想发表大量高质量论文(好比查全了),就难免同时发表了一些非高质量的论文(好比查准率下降了)。

我一直反对轻率地使用“垃圾论文”、“垃圾期刊”的说法,理由见我2008年写的《慎提“垃圾论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557&do=blog&id=51439)。从Lutz BornmannLeo Egghe的研究来看,既然审稿专家不是神人,不可能个个都是慧眼识珠的,即使他们无比认真地严格审稿、严格挑选,也不能保证挑上的都是好的,而被拒掉的却很可能包括不少好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场合,容忍“垃圾”,才有利于留下金子。

 

后记:

陈国文老师说:

 结论似乎改作“欲留真金在,泥沙不可免”更合适一些?

我完全同意,陈老师的表达更优雅、更得体。

比如何表达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对实践有什么启示?

启示在于:期刊稿件淘汰率并非越高越好。在有限版面下,来稿越来越多,用稿率必然越来越低,那么,也许就该考虑扩充版面(增加页码)或加大出版频次了。如果我们单纯追求影响因子,一个简单的策略是每期少发文章,只发篇幅较长的好文章。但这样的策略必然会导致被毙掉的潜在好文章“流失”到其他刊物,挺可惜的。我们每个作者同时也是读者,作者是在乎影响因子的,而作为读者,并不在乎一个刊物的影响因子有多高,只在乎是否每期都能读到一篇甚至多篇有启发性的文章,好文章越多越解渴。满足读者需求的策略与提高影响因子的策略在这里是有矛盾的。到底怎么取舍?各期刊自己决定吧。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05407.html

上一篇:百花齐放的英国科普
下一篇:[转载][朝胜观察]脉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62 罗德海 钟炳 陈小润 许培扬 姜春林 李学宽 蒋迅 李泳 赵美娣 强涛 孙学军 郭向云 秦逸人 罗会仟 张鹏举 徐晓 田云川 赵斌 朱晓刚 平文丽 陈楷翰 周春雷 庄世宇 陈儒军 刘全慧 王贤文 唐常杰 曾新林 水迎波 陈国文 严海燕 吴明火 鲍海飞 平果 罗春元 彭真明 吴锦宇 杨正瓴 曹建军 肖纲领 徐耀 何学锋 俞立平 张云扬 刘钢 王峻晔 李伟钢 吕健 戴德昌 柯江 马雷 廖晓琳 苏力宏 褚昭明 魏瑞斌 张彬 lvrulan crossludo xqhuang trll1 yunmu cly8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