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今教授这个群体值得信赖吗?
(王德华)
教授这个群体,我曾思考过多次。由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群体,就多了一份理解,也少了一些理解。理解也许很深刻,也许很片面,也许是下意识在为自己所属的群体在诡辩。当然,你还可以把教授群体再细分为很多不同的群体。
教授这个群体,是社会各层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除了社会地位和责任不同,本质上没有什么特殊的。这个群体的各色表演,也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和体现。社会不应对其有更高的期待。
读到介绍《科学》社论和《旧金山宣言》的文章(见下面链接),“宣言认为科学界应该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Science社论认为,为了客观的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贡献,需要知名科学家作为评价者,认真的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作。”(注:原文中没有“知名科学家”这个字眼,特别说明。)
链接:《科学》社论和《旧金山宣言》: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
当读到“需要知名科学家作为评价者,认真的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作”的文字时,忍不住连连摇头,心里压不住的呼唤“使不得,使不得啊”。我的评论是:“当今的中国,同行评议也不适合,官员(行政)评议更不适合,数数评价还有点(貌似)‘公平’,但却有违科学的本质和精神。人的素养,管理者的素质,科学家群体的素质,才是关键。我们今天这样的环境,科学家群体自己没有责任吗?媚官、媚外,欺上瞒下,假大空,一个撑死胆大的时代。”
在中国的今天,你指望什么,就会失望什么。期待什么,就会绝望什么。默默地生活着,傻傻地谈论着,也许是快乐的。如果擦亮眼镜,想看个仔细,如果醒来想思考个究竟,那就糟糕了。你不信?我说的太绝对了?如果你网上一搜还有什么食品是安全的,你一定买不到任何东西了,你自然不希望饿死。如果你还想发问,那在饭局上你拿起的筷子,会找不到目标。失去诚信的时代,利益至上的时代,不正常为正常的时代,是非颠倒的时代,信仰缺失的时代,你还指望“知名科学家认真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作?”这实在是强为所难了,要求太高了太高了啊。
前几年,看到很多呼吁“教授治校”、“研究员治所”的呼吁,自己也曾振奋过。很快,自己的观念就被打破。在当今中国,“教授治校”的时代还没有到。时机不成熟,硬要实现“教授治校”,也许会更糟。
教授们都说当今的大学生质量在下滑,研究生导师们在说研究生的质量在下滑,博导们在说博士生们的质量在下滑。可是质量不高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都是教授、博导们亲自教育、指导、训练出来的啊。
大家都在抱怨国内的学术期刊质量不高,垃圾成堆,可是编委、审稿专家都是各个领域有名的教授、博导啊。
大家也在抱怨不少海外引进的人才存在各种问题,可是各单位的人才招聘委员会,都是本专业很有名的科学家组成的啊。
大家抱怨很多的教授不够格,很多的博导不够格,评审委员会也是科学家们组成的啊。
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才创造出了今天辉煌的大好形势。在一个享受着还谩骂着的时代,你还指望“同行评议”?指望“教授治校”?指望“公平和公正”?唯一可能实现的就是“中国梦”。梦,多么美好的事情。所有的向往、追求、希望,都可以化作那斑斓多彩的梦。啊,梦里水乡。有老师说,留一半糊涂、留一半清醒,难得糊涂。
解铃还得系铃人。我们自己亲手创造的环境,我们自己享受。我们自己酿造的苦酒,只能含泪咽下。要改变这一切,还得靠我们自己。
******
[59]金拓 2013-5-19 22:00
"Science社论认为,为了客观的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贡献,需要知名科学家作为评价者,认真的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作。"
********
王老师:因为您引用的那段话,我读了一遍Bruce Alberts的那篇称之为社论的文章,没找到这句话。结尾时Alberts主编建议的是评委应完全放弃数期刊的影响因子,而要认真仔细地读被评人选出的少数代表作中的每一篇文章,包括代表性数据或软件。
博主回复(2013-5-19 23:52):金老师好,我是直接引用黄晓磊博士的博文中的文字,没有读原文。
刚看过原文,主要意思是“停止使用IF评价科学家。认真对待代表作。”实际就是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在当今中国一样出问题,但这是必由之路。
[65]金拓 2013-5-20 03:07
王老师:
这我可要批评一句了。这么重要的一个观点(Science社论认为,为了客观的评价研究者的科研贡献,需要知名科学家作为评价者,认真的评阅某个研究者的代表作),怎能不读原文就引用?有还是没有那句话大不一样;同行评议和请几个知名科学家评价大不一样。这就是我为什么把这句话单独拎出来确认的原因。
同行评议靠得是制度设计,请几个知名科学家靠得是对少数人得的特殊信任。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我国的同行评议与美国的同行评议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我国的评议人轻率为之不付出代价,而美国的评议人轻率为之则损伤自己的学术声誉。即使请美籍华人学者评议中国项目,也不能保证人们基本上达到评审美国项目的那种谨慎;国外期刊审稿人对于中国的不知名作者的稿件的轻率和傲慢频出的事实旁证了这一效应。这就是为什么,施一公(而非Alberts)曾经建议的请少数知名学者代为评议的人治措施的不妥;这也是我在数篇博文中一再批评的:我国的同行评议没有迫使评议人认真负责、如履薄冰般的机制。为此,我曾在博文中多次建议:设立对于评审意见的回应制度,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海量信息处理技术,让评审意见接受一次被评人的回应。
不错,回应会增加评审的成本。但是,在评审上无论怎样下功夫,其成本都远远小于评审目前因水平低下造成的资金浪费。
博主回复(2013-5-20 08:37):接受金老师批评。
认真反省.....
同意和支持您的观点。这也是我想表达的,
谢了。
潇洒走一回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潮起又潮落
恩恩怨怨生死白头
几人能看透
红尘啊滚滚痴痴啊情深
聚散终有时
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至少梦里有你追随
我拿青春赌明天
你用真情换此生
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
何不潇洒走一回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