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东来治学之路初探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5日发布
任东来教授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国史专家学者自己培养的最早的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是新一代美国史学者中承前启后的学术带头人,一位十分难得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交往能力、年富力强的美国问题专家和领军人物。然天不假年,病魔在三天前的5月2日夺走了他的生命,年仅52岁的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英年早逝震惊了学术界,也引发的我对东来短暂学术之路的思考。我曾撰写过多篇已故美国史专家的回忆文章,主要是学术前辈,也有同龄人,像东来这样小我25岁的忘年之交,还是头一回,希望仅仅是这一回。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为任东来聪明才智的发挥,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舞台。但是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展示出来,还需要他自己善于抓住机遇和应对挑战,演示一幕幕献身学术、造福社会、无愧自我的人生,也需要他的家人理解和全力支持。他从1978-1988年的本科生、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阶段到1988-2013年25年间的短暂人生是令人称颂的,他的为人、为学是许多中青年学人的学习概模,也是老一代学者信得过的挚友。他正处在学术研究进一步成熟并继续攀登高峰的发展期,如果再给他25年时间,东来无疑是位美国研究大家!他在我们的事业最需要的时候,过早离世确实是极其令人遗憾的。这遗憾不仅是他自己的、他的家人的,也是整个美国史学界的。
东来不仅直接受到丁则民、杨生茂等老一代传统美国史专家的精心培养和多方教诲,而且也得到富有国际视野的李慎之、资中筠等当代国际问题大家的指点和启迪,还受到广交刘绪贻、刘祚昌、罗荣渠、冯承柏、邓蜀生、曹德谦等著名学者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他从老一代学者那里汲取丰富知识和治学营养;他像海绵一样,不仅认真吸收国内美国问题的研究成果,而且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和国际学术界广泛交往,广结善缘;他积累的渊博知识,不仅来源于纸媒、网媒,而且也来自访察学界,体验社会生活,他的兴趣广泛,涉猎范围涉及历史、国际政治、外交、法制、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他热心关注学术评论,深入钻研专题领域,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现实,尤其是在美国宪政史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学术进展;他把历史、现实和专题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的学术互动。他有好人缘、富亲和力,性格开朗、于直言、尊重他人,善于共处,乐于助人;他尊师重教,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怀有真诚的深厚感情,继承学术前辈的优良传统;他是新生代的美国史学会的领导成员之一,他的出色的组织力和亲和力及团队凝聚力显示他是学会的优秀组织者和希望之星;他是年轻学子的良师益友,对他们厚爱有加、悉心培养、关怀备至。他的学术成果、学术精神和学术风范从一个个案显示了我国美国史研究和美国史学家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扬光大,显示了我们有朝一日立足于国际学术领域的自信和自立。通定思痛,认真思索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学术之路是必要的。唯我所知、所闻、所研,有限,以一孔之见,抛砖引玉。
***********************
1978-1982年间,任东来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他立志于美国史研究,“师傅领进门”的,正是我国著名美国史老专家丁则民先生,按照东来的说法,“作为丁老师的学生,主要是在课外学习小组。以现在的标准看,相当于今天的博导对博士生的一对一辅导。”[1]我最早一次来东北师范大学是1985年3月24-30日,为的丁则民先生主编的《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861-19世纪末》卷的三章试写稿细读之事,和东来并无在长春的接触,因为那时东来已经是中国社科院将要毕业的研究生了。
在社科院研究生期间,东来较多接触了具有国际视野的李慎之大学问家和思想家,他在《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者》一文中生动叙述了这段经历。他写道:“如果从1982年算起,我成为李慎之先生的非正式学生已经整整20年了。1982年9月,我从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毕业,兴高采烈地来到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作研究生。当时的消息很闭塞,除了知道自己的导师是南开大学在该所兼职的杨生茂教授外,其余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所长是谁。从比我们早来半年的81级研究生,我们才听说所长李慎之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从新华社来的“老右派”,曾经作过周恩来外交助理。他们谈起他来都很敬重,并且说他“很利害”。我们几个新生当然很想早点领教他的“利害”,因为当时考上美国所的研究生非常不易,个个感觉良好。以为自己已经是半个美国通了。”“1985年美国所毕业后,我直接考上了南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后又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和工作。虽然离开了美国所,但与李慎之先生的接触和深谈却有增无减。 1985年秋,上海复旦大学召开全国第一次中美关系讨论会。李慎之到会讲话,当时他已是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负责社科院的国际片所和外事。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根据事先约定,我到他的住所拜访他,”“就我本人而言,就在1990年开封“全国美国史会议”,1991年北京“20世纪美国与亚洲国际讨论会”,1992年上海“纪念《上海公报》20周年讨论会”,1994年“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大会”,1995年广州“中美关系史讨论会”,1996年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讨论会”等会议上,聆听过他的大会发言和私下教诲。”[2]
当时社科院培养研究生的某些课程,尚需要聘任外校教授,我受聘在1985年4月23日-6月18日和9月21-10月26日,曾在中国社科院美国所讲授美国史专题,总共18周,54个学时,对象是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生金灿荣等8人,这些研究生的导师是知名学者李道揆、陈宝森、施咸荣等专家,这次讲座,我也和东来擦肩而过,当时社科院美国问题研究生人数很少,他们又住集体宿舍,不同导师间的研究生交往受益良多。在人才辈出的社科院,转益多师是吾师,许多专家学者都是他的良师。
他在《神秘的“倜西”——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短文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像很多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一样,我也是先看曹先生的书,后认识曹先生这个人。1982年秋,我考到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所),读美国外交史的研究生。当时有关美国研究的论著和译著不会超过五十种,我不敢说全部读过,但绝大多数都读过。因为有这么点自负,所以在研究生院的小小图书馆里,发现倜西著《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上集)时,感到有些惊奇。这本书我怎么会不知道呢?仔细一看是1978年12月北京出版社内部发行的,怪不得我在长春读书时没有看到。这本书现在已经由北大出版社出版第六版,可见很受欢迎。在当时,大概是因为是涉外题材,加上中美还没有建交,出版社不敢公开出版,估计内部发行的印数也极为有限。还有一个疑惑是,我自己感觉对国内美国史学者了如指掌,却从未听说过这个叫“倜西”的人。
后来,读到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好像是美国政治专业学长任越告诉我,《美利坚合众国演义》的作者真名叫曹德谦,已经从新华社调到美国所了。当时我们研究生与研究所研究人员没有什么来往,所以,我依然是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直到1984年初夏,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在成都召开第四次年会,一个偶然的机遇才让我有机会和曹先生长谈,分享他的学识和洞见。
我和曹先生都参加了这次年会,但不在一个讨论小组。有一天晚上,我和东北师大的美国史研究生卞历南去离会场不远的华西坝(当时是华西医科大学所在地)漫游,结果在大草坪上遇到了曹先生。我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听曹先生讲他的经历和往事。原来,抗战期间,曹先生就读的燕京大学与其他一些教会大学如金陵大学等内迁成都,在华西坝成立了一个联合大学,所以他特来怀旧。我禁不住提起自己的长期疑惑,先生为什么起了“倜西”的笔名?他告诉我,他名字“德谦”的英文拼写的首字母是TC,用汉语拼音来读就是“倜西”,原来这就是笔名的来源。 ” [3]
从这里,我们看到任东来获得新知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求索态度。对于还是说硕士研究生的他来说,这种心态是很宝贵的,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抱有游学心态,而游学并非游山玩水,此时东来已经感悟到不仅要我学,而且我要学了。有了这种持之以恒的兴趣爱好和钻研精神,不必担心不成材。
最近原中国法制出版社社长当年还在人民出版社外史组任编辑的祝立明先生告诉我,那时任东来学习的地方离他办公室很近,经常跑来聊天,这聊天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就是一种增长见识的好方法。他和祝立明之间的个人交往对于他后来的学术专著的出版也是有益的。
在1984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成都会议)上,我和东来首次见面,他给我留下了积极好学,真诚开朗,思维敏捷的深刻印象。[4]从此,我们之间的交往近30年未断。
1986年春。3月29日至31日,我应杨生茂先生的盛邀,来到南开大学历史所美国研究室,参加杨先生主持的美国外交史编写提纲讨论会。在此前的,杨先生写给我一封信,谈及对于编写美国外交史的设想,信中说:“安年同志:东来同志返津,接着承柏同志也回来了,知道你已回京,与东来也通了电话,甚为欣慰。东来去京时,还不知你也(去)武昌了。承蒙允于二十九日下午来津,并作学术报告,非常感谢。届时(7点半)我们到车站去接你。”先生信中所说,在车站接我们的恰恰就是东来,杨先生的这封信,我是1986年3月24日收到的。信中所写“知道你已回京,与东来也通了电话”,说的是,我和冯承柏教授应刘绪贻先生邀请,3月6日去武汉大学历史系参加刘先生主编的《战后美国史》第1-11章初稿的遂章阅读,一直到3月16日返回各自的学校。先生的信,谈邀我3月29日到4月1日访问南开事宜,我即回信同意。3月29日下午和张宏毅同去天津,7:06抵达天津,任东来在车站接我们到南开大学。[5]这次活动,东来全程参与和陪同,由此,我和东来渐渐成为好友。1991年11月,杨生茂先生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出版,其中就有任东来执笔撰写的该书第8-10章。[6]
作为杨生茂先生亲手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东来在《一个了不起的铺路架桥者》一文中准确地概述了杨生茂教授对中国美国史学科建设的贡献,他从认真的学术组织者、成绩斐然的史学教育家、出色的研究者、永不停顿的思考者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第四点,文中说曾经有学者分别著文加以较为全面的评价,但仍需要补充和突出三点:开明和开放的教育思想;学术研究中强烈的现实关怀;鉴别吸收、积极参与的文化观。从东来的短暂学术实践中,我们发现他本人恰是一个践行者。文章还写道:“从1978年开始招收美国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美国史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到1995年正式退休,在15年左右的时间里,杨生茂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1人、博士研究生6人。在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的这些学生几乎没有从商从政的,也决少改行从事"时髦"学科的研究,而都潜心于史学研究,成为大学里的职业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的任东来,南开大学的李剑鸣、王晓德、赵学功,北京大学的王立新,这些活跃在今天中国美国史研究领域中的核心作者,都出自杨生茂的门下。毫无疑问,就培养学生的数量而言,杨生茂远逊于今日众多的硕导、博导,但是,就所培养学生的质量而言,在中国世界史学科中,杨生茂如果不是最突出的导师,也是其中之一。”[7]这样的评论是很中肯的。
在另一篇怀念杨先生的文章中,东来回忆道:“杨先生去世后,先生的学生和同事纷纷撰文悼念,表达敬意和缅怀之情。我一直在想,先生为什么如此让人敬重?概括起来,就是在为人、为学和为师方面,杨先生都为我们树立榜样。首先是杨先生的为人。先生作风平易近人,不卑不亢,推己及人,换位思考。”“杨先生的为学,一向为人称道。先生的著述不多,但基本都是精品,甚至是一些随感、游记、序跋都不乏新意,值得读者回味。即使是在意识形态高压、人文社会科学高度政治化的年代,他的研究论文依然保持了学术上应有的严谨和逻辑上基本的自洽,这一点与已故的罗荣渠教授同一时期的论文非常相似。社科院已故副院长李慎之当年评价罗先生论文的话语同样可以用在杨先生的文章上:这些文章“与当时那些高腔大调,惟以气取胜,以势压人的文章真是不可同日而语。””[8]在这方面,东来作为杨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也是当之无愧,他没有辜负业师的期望,是位积极的身体力行者。
在我国美国史重镇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优势,善于学习的东来,从许多老师那里吸取营养受益匪浅,例如他谈及冯承柏先生对他的学术影响时写道:“1985年秋天,我到南开跟杨先生读博士,与冯先生接触的机会就多了,每次与他漫谈,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因为与一些死抠书本的专家不同,冯先生兴趣极为广泛,是个学有专长的杂家,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都有所涉猎。这显然与他父亲冯文潜老先生的言传身教有关,冯老先生早年在欧美游学十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冯先生的母亲黄老夫人,虽然是家庭主妇,但也是博闻强记,知书达理。记得有一次,我去看冯先生,他不在家(当时没有电话,拜访也就没有事先约好),就和八十多岁的黄老夫人聊了一个多小时。因为老人家没有记住我的名字,只对冯先生说有学生来访,但冯先生猜到是我,“只有任东来才这么能聊”,这是他后来碰见我说的话。实际上,也是老夫人能聊,我只是奉陪而已。 我刚到南开时,冯先生负责接待美国Temple大学的富布赖特教授James. Mandell。为了帮助我们这些新来的研究生适应美国教授的授课,在后者开设的“美国社会经济史”课上,他带头作了开始几节课的口头翻译,给几位英文系毕业的研究生作榜样。两相比较,我不得不佩服冯先生精湛的英语理解力和语言天赋,要知道冯先生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英语能力大概是中学的基础加上1981-1983年在美国的进修。1988年,冯先生主持了中美学者“美国总统制讨论会”,面对美国第一流的政治学者,其娴熟的英文运用能力,引领讨论的卓越技巧,柔中有刚的发言提问,举重若轻的国际会议组织能力,赢得了所有与会者的一致好评。此后,我参加过国内举行的众多国际学术会议,但似乎还没有见到一个拥有像冯先生这样综合能力的学者。”“冯先生是历史系的副主任,当历史系设立博物馆学专业,他又义不容辞地投入到这一新领域。这固然是职务行为,不过,我猜想更与他追求新知的天性有关。1987年前后,他陪南开当时的校长母国光教授来宁,我陪他参观南京的博物馆,他说自己在美国期间,一有机会就参观博物馆,并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在芝加哥参观博物馆时,一个义工为他做了一个单位时间的全程讲解,其渊博的学识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问,原来这个义工是一位大学教授,每周固定一个单位时间来做义务讲解员,几十年如一日。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后来我到国内外任何一地,都要去博物馆,并且尽可能参加义工带领的tour。”[9]我们似乎也从东来的为人、为学中看到冯先生的某些影子,可以想象,在南开名师荟萃之地,好学的东来同样可以从周纪锟、华庆昭、张友伦、陆镜生、等米名师专家学者那里学其所长。
可以说南开时期的学业,奠定了东来日后在美国研究领域展翅高飞、独立研究的实力派学者的良好基础。从1978-1998年,东来十年磨剑,功夫不负磨剑的东来。
1995年他的博士论文《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入新世纪以来,东来更加活跃在学术舞台上,尤其是2005年以来出版的美国宪治史三部系列力著:《美国宪政历程——塑造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在宪政舞台上——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最有权势的法院——美国最高法院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取得了开拓性地研究成果,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性学人,标志着他的学术研究开始步入成熟期。据消息灵通人士向我透露《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一书受到相当高层领导的肯定和赞扬。谈起这本书,祝立明老友十分感慨,他说,他多次主张从事美国史研究的学者要关注美国法制史研究,出版界很需要这样的著作。邓蜀生先生今天在他和我谈及这部书时也说,这部书的出版当时在中国法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样看来,东来在这方面成为领军人物乃水到渠成,也就不奇怪了。[10]
在这期间和之前,他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学术评论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刘绪贻先生主编的《战后美国史 1945-2000》增订本的撰写“提供了很有助益的书籍和资料”[11]他和玉圣、我合作主编了《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在《编者前言》中写道:“2003年5月13日,将是武汉大学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 刘绪贻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老一辈社会学家。改革开放以来,先生老当益壮,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学科规划、队伍组织、人才培养、著书立说、翻译介绍等诸方面,贡献彰著,德高望重。为此,吾等联络学界同道友好,组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以表达我们对刘先生的由衷祝贺之忱。”“我们不仅希望本书是老中青三代同仁奉献给刘绪贻先生九十岁生日的“学术蛋糕”,而且也希望本书能成为系统反映有关我国美国史创新性学术成果的一个窗口,还希望它能成为便利广大读者了解美国、理解美国、进而推进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的一个理想读本。”[12]
2012年初,东来在为庆祝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文集的撰写的专文《像刘绪贻先生那样生活》中,叙述了过去三十多年来与先生交往的美好回忆,他写到:“刘先生的勇气和敏锐,让我们这辈学者自叹不如。我虽然在2000-2005年也撰写和发表过大量报刊评论,并一度是《南方都市报》的专栏作者,但涉及的议题几乎全部是国际事务和学术界的“茶杯里的风波”。对先生的敬佩,让我一有机会就向先生表达自己的敬意。”“学会第12届年会在武大召开,借机祝贺刘先生95岁华诞。在会议结束时,先生柱着拐杖,走过几个山坡,来和与会代表道别,这叫大家颇为感动。当时我们已经坐上去饭店参加晚宴的大巴,很多人赶忙下车与先生话别。车开了以后,先生站在那里,向我们招手,此情此景,历历在目。”“刘先生即将迎来百岁华诞,这已经是生命的奇迹。但是,更大的奇迹在于,这位百岁老人依然思维敏锐,笔耕不止。 在祝福老人的同时,我对先生羡慕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他那样生活”,“长命百岁”! 2012-1-7南京 ”[13]这里不仅反映了他对先生的高度崇敬之情,也表现他对延续学术生命的强烈企盼。
我和东来在学术会议上相遇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每次相间都倍感亲切,一见如故,无话不谈。这些学术会议有1990年在河南举行的中国美国史年会[14],1996年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举行的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15],2004年6月在南开大学举行的《“世界近现代史的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暨纪念南开大学美国史日本史拉丁美洲史研究室成立40周年》[16],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17],2012年5月在上海大学举行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全球视域中的美国史研究”学术讨论会[18]等。
2011年以来,东来和我联系增多,也使我对东来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在我的博文《两年前和东来在南大难忘的两天》[19],和《有感于任东来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的深厚感情》[20]中已有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对于东来的短暂人生,2013年5月3日,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讣告中评价说:知名国际问题和美国史专家,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任东来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5月2日18时11分在南京市鼓楼医院逝世,享年52岁。
任东来教授为江苏宜兴人,1961年5月出生。他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第一位美国历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86年到1987年间,任东来教授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学习,并于次年起执教于中美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起任东来教授在历史系担任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者协会。迄今为止,中国只有两位学者获此殊荣。
任东来教授一生致力于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外交史、美国宪政史、中美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了大量国际关系和美国史领域的学术著作和论文。任东来教授还发表了很多学术评论和国际形势评论,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任东来教授学识广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几十载,深受学生爱戴,为中美两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任东来教授英年早逝,是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巨大损失,也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感惋惜和悲痛,在此表示极其沉痛的哀悼![21]
顺便提到,令我很惊愕的是一件事,东来一直关注我的博客并喜欢我的博客。他还在电话和见面是专门谈到一篇博文《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提要[22],里面说的是93岁的我国音乐指挥泰斗黄飞立老人自述的故事,黄飞立老人送给我们这部自述书,我将和黄飞立老人的认识过程及这本书的提要放在网上,东来告诉我,他也买了这本书,而且全家三口都喜爱和谈论这部书,可见东来兴趣和爱好的广泛。爱好音乐的人是欢乐的,但愿已在天堂里的东来时刻有着音乐陪伴。
东来安息吧!东来探索的学术之路将为后来者越走越宽!
附记:在本文收笔之际,收到任东来的学生们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任老师的学术人生资料,其中关于任东来教授学术简历中写道:
任东来教授的学术简历
任东来教授,江苏宜兴人。1961年5月生于吉林长春。在浙江宁波读完中学后,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读研究生,1985年毕业,获国际关系法学硕士学位(导师杨生茂教授);同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师从杨生茂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在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习,系中心第一届学生。1988年以《不平等的同盟: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1937—1946)》为题,获美国史博士学位,系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美国史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988年至今,执教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1990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被遴选为世界史学科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十余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
任东来教授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学术兴趣广泛,涉猎的研究领域包括美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美国宪政史。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抗日战争研究》《美国研究》《欧洲》《战略与管理》《太平洋学报》《南京大学法律评论》《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香港《亚洲评论》和美国《亚洲事务》(AsianAffairs)等学术刊物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还以“东来”为笔名在《书林》《读书》《博览群书》《学术界》《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论坛》《东方》《世界知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和香港《明报月刊》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报刊上发表大量学术评论与国际时评,并在《南方都市报》长期开设专栏。
任东来教授在国内学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任东来教授先后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99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国家教育委员会留学回国人员研究基金(1994)和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1、2010)的资助。2002年起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他先后参与编纂和撰写多部力作,譬如参与杨生茂教授主编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独著《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以及与他人合著《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这些作品都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
任东来教授也是国际学术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自1992年以来,先后获得全美社会科学理事会(1992)、挪威诺贝尔研究所(1993)、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1994)、美国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1997)、洛克菲勒基金会(1999)、香港华英文教基金会(1999,南京大学首届获得者)和福特基金会(2002)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基金,以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研究员的身份前往美国、挪威、意大利和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研究。其间,还以富布莱特学者身份,两度(1999-2000、2005-2006)赴美进行学术研究。
鉴于任东来教授在美国研究与中美文化交流领域的杰出贡献,2013年4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任教授“霍普金斯大学学人社”(The Johns Hopkins Society of Scholars)终身会员荣誉,系“学人社”建立数十年来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人。
2013年5月2日18时11分,任东来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鼓楼医院不幸与世长辞。
资料中还有篇专访《学术世界中的无限乐趣
——青年学者任东来教授访谈录》
采访时间:2006年9月26日
采访地点: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F110室任东来教授工作室
采访记录及文字整理:胡晓进,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本访谈录已经任东来教授审正)载自《历史教学》(高校版)2006年第12期
资料列出了自1981-2012年间任东来的学术论著目录索引,根据目录(均含合作),我粗略统计著作11部、译校著6部,论文220多篇、报纸和网络专栏140多篇。
上述内容将在博客上另发。
注释:
[1]任东来:冬日里那温暖的阳光:怀念恩师丁则民教授 (2012/02/07)
http://www.ahrac.com/Special.asp?ID=7&page=1
[2]《怀念李慎之》(下)第341-351页,李普主编,由李慎之生前友好自愿捐资印制,2002年出版。
[3]《神秘的“倜西”——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第26-27页,杨玉圣、孙洁琼编:《书生志业——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2012年内部交流。
[4]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成都)合影 ,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3月23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5512,照片中前排蹲坐的右起第八位。
[5]见记杨生茂先生和《美国外交史》编写提纲讨论会(1986年3月),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7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926
[6]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提要,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7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1122
[7]任东来:一个了不起的铺路架桥者——杨生茂教授对中国美国史学科建设的贡献,《史学月刊》2005年08期
http://www.ahrac.com/yjhxx/1884.html
[8]任东来:杨生茂先生的为人、为学和为师
2010年06月26日 http://www.ahrac.com/yjhxx/2037.html
[9]《冯承柏教授:一个永远追求新知的学者》,《春思秋怀忆故人----冯承柏教授纪念集》第158-161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再谈任东来等著《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04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586,该书的音像出版物有任东来、陈伟、白雪峰著:《美国宪政历程》,阿柯、晟焕播音,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2012年。
[11] “增订说明”,刘绪贻先生主编的《战后美国史 1945-2000》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 黄安年、任东来、杨玉圣主编:《美国史研究与学术创新----刘绪贻教授九十华诞祝贺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书的出版,杨玉圣付出了巨大的辛劳。
[13]任东来:《像刘绪贻先生那样生活》,载《野老丹心一放翁----庆祝刘绪贻教授百岁华诞文集》,第86-8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参见《忆任东来和2008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武汉年会》,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4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682
[14]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六届年会(1990年开封-郑州)合影,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3月25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075
[15] 中美城市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1996长春)合影,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3月29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7470合营照片中第二排右八是任东来。
[16] 杨生茂先生和南开美国史学研究的发展---回顾2004年6月南开学术会议,黄安年的博客,2010年5月6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20397
重发杨生茂先生和南开美国史学研究的发展,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5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880
[17]忆任东来和2008年中国美国史研究会武汉年会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4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682
[18]任东来在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上海年会(照片)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3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471
[19]《两年前和东来在南大难忘的两天》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3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319东来的热心和诚意,东来对历史事件的身临其境的激情阐述,东来对长者的关心和爱护,都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收到东来爱妻吴耘老师发来的电子邮件说:“今天,看到东来带你们参观航空烈士墓的照片,那种专注投入的讲解只属于东来。五年前,他也带我来过这里,也是这样的表情。那只相机抓住了东来的表情,再次让我觉得东来没有走,他就在我的身旁,那样大声激情地说着话。”
[20]《有感于任东来对老一代美国史学家的深厚感情》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4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611
文中附有《不是吾师,胜似吾师:祝贺邓蜀生九十华诞》写于2012-5-16离美返国前夕于古林学院,和邓蜀生新著《罗斯福》,原载香港《读者良友》1987年5月号。两文均收入黄安年编《从战地到史林—邓蜀生九旬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0月第一版。
[21]http://zmzx.nju.edu.cn/ZhongMei/page/main96/DisplayInfo.aspx?columnId=204&articleId=2076
并见《任东来教授被授予霍普金斯大学学者学会终身会员证书》,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3年5月5日发布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15&do=blog&id=686928
[22]黄飞立口述,文靖执笔《上帝送我一把小提琴》提要
黄安年辑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2月22日发布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415489.html
并见拜访资深音乐老人黄飞立、赵方幸夫妇,黄安年的博客,2009年5月25日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4009)
*祝贺著名音乐指挥家黄飞立先生94岁寿辰,图6
黄安年文黄安年的博客/2011年5月16日发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9: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