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再谈SCI 论文发表的价值 精选

已有 15502 次阅读 2013-4-14 07:2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价值, 论文发表

再谈SCI 论文发表的价值

假如我们把发表SCI论文简单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那么搞这些没有直接应用价值的研究到底价值何在?确实需要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解释。昨日已经随意写了篇小文,讨论SCI论文的价值,主要谈针对人才培养的意义,昨天陪小孩上奥数课期间仔细考虑一下,觉得太肤浅和片面,因此补充说明一下。

一、建立人才体系的需要。

昨天就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这里再补充点。对一个国家来讲,人才培养方面最重要的是建立人才体系,就是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人才都不可缺少。有整合技术的高手,有管理的天才,也有分析数据的人才,有思维活跃的科学牛人,绝对不能出现明显的缺项,否则等需要某一大类人才时,发现国内根本找不到,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引进,但在关键时刻就抓瞎了。需要解决某一技术难题时,你能找到懂理论的人给你系统介绍理论细节,你能找到懂设计的人设计出合理的模型,找到技术高手把理论模型变成现实,找到懂材料的人给你拿出符合特殊需要的高性能材料。这样的人才体系培养就要依靠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就是要给他们经费让他们去折腾去玩科学,大部分人也许折腾不出啥东西,只折腾出一些各个档次的SCI论文,没有用的各种专利技术。但最终总有一些人会给我们一些意外的惊喜,并最终提供一大批学科门类齐全的学者队伍,人才可是最重要资源。

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这个和第一条类似,但不同。大家都一直觉得中国的教育存在重视知识灌输,不注重能力培养。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师素质,特别是科研能力素质存在欠缺也是一个原因。表面上,教学能力上我们经常强调各种教学方法,例如如何进行板书、如何合理使用电子幻灯、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互动。过去也有许多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能力非常强的老师。但如果大多数教师都是立足于学习-理解-教授的模式,而对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过程,或者没有亲身经历过新知识产生的过程,是很难在理念上给学生传授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研究的培养过程是学习和理解知识创造的过程,经过相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培养的老师,对知识产生的过程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简单说,如果我们的中学小学教师都经历过真正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过程,那么教学的整体质量就会有大幅度提升的前提。高等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技术创新的需要。

这里不讨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那个重要,其实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整体上和本质上是统一的,只是不同的阶段,不同层面上的区别。对科学家个人来讲,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可能不需要过多考虑应用和应用潜力,但对一个国家来讲,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应用和理论都是价值的体现,现在没有用上,不等于将来用不上,这里用不上不等于另外一个方面用不上。技术在本质上总是来自于科学理论的。例如,现在作纳米材料的研究,有人研究各类材料的特性,希望找到各种领域的应用价值,有的则研究这些材料或许对人体产生毒性,并寻找避免损坏的手段,也有人研究这些材料是否存在长期污染的可能等。那么作应用的人就需要去请教作毒性作用或环境污染研究的人,以提高在新材料设计研究中安全性因素。农业革命是依靠自身工作解决人类吃饭穿衣生活基本生存时代,工业革命是大规模使用机械解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时代,信息革命时代是解决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时代,在新时代知识和信息已经具备明显的经济价值,谁能最早掌握更多新知识新信息,谁就更可能掌握和影响将来的国际地位。今天的基础研究,明天就可能转化成知识和财富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现在已经不是争论科学研究是否可用于提高食物机器制造水平,而是是否拥有信息发布权的时代。

写完才发现,这些问题似乎是明摆着的,可以总结总结是,开展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技术的源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国家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的必由之路,具有战略价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174-679952.html

上一篇:SCI论文的真正意义在人才培养
下一篇:干细胞应用风景这边独好
收藏 IP: 58.247.215.*| 热度|

46 许培扬 肖建华 王守业 袁海涛 李伟钢 曹建军 曾新林 杨新春 曹贺贺 王善勇 叶威源 刘洪 文克玲 李斐 郑小康 朱云云 喻海良 罗日方 王康建 彭真明 张南希 沈友明 石锋 蒋永华 占礼葵 赵信刚 赵继慧 马兆武 于锋 魏青山 牛登科 郑永军 刘文礼 李土荣 陆雅莉 zhaorzh XinHSTAR geltern hmaoi zhouguanghui zhokzhok fsdw zhangling s11s Jasion wangguofeng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