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田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fangnk

博文

邀请讨论: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精选

已有 13050 次阅读 2012-8-11 10:27 |个人分类:教育教学|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 创造性, 能力, 创造性思维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即到大学工作,至今当老师已经20年了,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但是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一个预设的命题,却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印象中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好像的确有不少,但是好像都是他们自有的天赋被我发现了,我所做的只是在发现之后加以热情的鼓励和引导,使得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如果说我曾经做了些什么,那就是我上课喜欢提问。

 

提问有两个层次,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老师喜欢提问。鼓励学生提问的好处是,时时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不让他们走神。让他们感觉你讲的都是他们想知道的,他就会在内在认知结构上保持一种积极思考和接纳的状态。而不是你讲你的,他神游他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学生的确不如美国学生爱提问。但是不爱提问并不完全是文化习惯的原因,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HIHG的感觉。激情是所有消费的高级状态,比如我们每天吃饭,但是只有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吃得HIGH起来,所以就吃出许多细致丰富的味道来。讲课也是一样,我听过许多外国教授的课,也听过知名教授为EMBA学员授课的情景,整堂课洋溢着活力和激情。那真的,是一场秀,而不是一场沉闷乏味的讲解。谁都不会拒绝一场高潮迭起的秀的,面对一场引人入胜的秀,观众们总是会跃跃欲试,亮出几个思维的火花来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提问,就会提出有创造力的问题来。

 

第二个层次是老师提问。老师提问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顺着讨论的节奏被他发现的,这时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思维活力就会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联想、推理、潜知识全部被唤醒,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的改变同步进行,正是德尔文(Brenda Dervin)的Sense-making理论和布鲁克斯(Brooks)的知识方程同时发挥作用。达到这种状态,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老师提问的要点在于把控问题方向,瞬间捕捉学生认知状态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提出问题。那感觉应当是“水到渠成”,或“行云流水”。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点也不假。老师需要保持持久的热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否则效果就会打折扣。记得刚到南开时为本科生开设一门“信息经济学”的课程,那时的我对那门课的知识充满了热情,也十分熟悉,因为刚刚和博士导师赖茂生教授合作完成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教材〈信息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的编写,对其中的知识几乎如数家珍。那时我30出头,精力极其充沛,对于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充分关注,随时给以热情洋溢的赞扬,他们的邮件我几乎收到马上就回复。再加上一点,南开的本科生真的是非常优秀。结果是学生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是很高,几乎没有低分。当时甚至还受到误解,认为是不是阅卷手太松,给分太水呢。两年前回国后再上这门课时,由于承担的本硕博层次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再加上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压力,身体状况也不佳,上课时怎么也聚集不起以前那样的精力和激情,结果同样的一门课期末考试竟然有两个学生不及格。我痛心之余,深深地感受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老师投入的重要性。

 

但是,今天我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除了老师自身的热情之外,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各位教学名师们,各位同学们,大家有啥好经验,请不吝拿出来晒一晒,不胜感激为盼!

 

感谢梁进老师、武夷山老师、童庆炳老师、肖重发老师专门撰文谈论相关问题,如下:

梁进老师: 参加讨论: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武夷山老师:我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童庆炳老师:一切创造都从模仿

肖重发老师:微博: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陈安老师:和王芳对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立老师:蒲慕明论如何作创新性科研(与WangFang等分享

陈湘明老师:创造性思杂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036-601158.html

上一篇:为什么社区图书馆静悄悄的?
下一篇:坝上风光
收藏 IP: 111.161.38.*| 热度|

63 梁进 刘立 陈湘明 孙学军 陆俊茜 许培扬 钟炳 朱艳芳 陈安 曾泳春 赵星 王水 杨生茂 郭俊卫 张骥 吕喆 曹周阳 彭真明 李伟钢 喻海良 曾新林 傅蕴德 曹广福 陈小润 姜宝玉 徐长庆 张文增 张玉秀 王春艳 胡先奇 孙静宇 陈彬 李侠 李泳 杨秀海 易文凯 李学宽 邢凯 陈国文 俞立平 陈智文 杨洪强 张海霞 李斌 刘旭霞 刘艳红 刘敏 卫军英 姚占雷 杨晓虹 化柏林 韦永梅 郑融 仇文利 王修慧 王启云 者仁王 sz1961sy yunmu hudaode dulizhi95 bernal ddser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