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即到大学工作,至今当老师已经20年了,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但是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一个预设的命题,却似乎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印象中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好像的确有不少,但是好像都是他们自有的天赋被我发现了,我所做的只是在发现之后加以热情的鼓励和引导,使得他们的表现越来越出色。如果说我曾经做了些什么,那就是我上课喜欢提问。
提问有两个层次,一是鼓励学生提问;二是老师喜欢提问。鼓励学生提问的好处是,时时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不让他们走神。让他们感觉你讲的都是他们想知道的,他就会在内在认知结构上保持一种积极思考和接纳的状态。而不是你讲你的,他神游他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学生的确不如美国学生爱提问。但是不爱提问并不完全是文化习惯的原因,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HIHG的感觉。激情是所有消费的高级状态,比如我们每天吃饭,但是只有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吃得HIGH起来,所以就吃出许多细致丰富的味道来。讲课也是一样,我听过许多外国教授的课,也听过知名教授为EMBA学员授课的情景,整堂课洋溢着活力和激情。那真的,是一场秀,而不是一场沉闷乏味的讲解。谁都不会拒绝一场高潮迭起的秀的,面对一场引人入胜的秀,观众们总是会跃跃欲试,亮出几个思维的火花来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提问,就会提出有创造力的问题来。
第二个层次是老师提问。老师提问的美妙之处在于你会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是顺着讨论的节奏被他发现的,这时他的自豪感、自信心和思维活力就会充分激发出来。在这种状态下,他的联想、推理、潜知识全部被唤醒,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的改变同步进行,正是德尔文(Brenda Dervin)的Sense-making理论和布鲁克斯(Brooks)的知识方程同时发挥作用。达到这种状态,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老师提问的要点在于把控问题方向,瞬间捕捉学生认知状态的变化,以灵活的方式提出问题。那感觉应当是“水到渠成”,或“行云流水”。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点也不假。老师需要保持持久的热情和最佳的精神状态,否则效果就会打折扣。记得刚到南开时为本科生开设一门“信息经济学”的课程,那时的我对那门课的知识充满了热情,也十分熟悉,因为刚刚和博士导师赖茂生教授合作完成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教材〈信息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的编写,对其中的知识几乎如数家珍。那时我30出头,精力极其充沛,对于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充分关注,随时给以热情洋溢的赞扬,他们的邮件我几乎收到马上就回复。再加上一点,南开的本科生真的是非常优秀。结果是学生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是很高,几乎没有低分。当时甚至还受到误解,认为是不是阅卷手太松,给分太水呢。两年前回国后再上这门课时,由于承担的本硕博层次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再加上承担的科研项目的压力,身体状况也不佳,上课时怎么也聚集不起以前那样的精力和激情,结果同样的一门课期末考试竟然有两个学生不及格。我痛心之余,深深地感受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老师投入的重要性。
但是,今天我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除了老师自身的热情之外,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各位教学名师们,各位同学们,大家有啥好经验,请不吝拿出来晒一晒,不胜感激为盼!
感谢梁进老师、武夷山老师、童庆炳老师、肖重发老师专门撰文谈论相关问题,如下:
梁进老师: 参加讨论: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武夷山老师:我喜欢什么样的研究生?
肖重发老师:微博: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陈安老师:和王芳对话——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立老师:蒲慕明论如何作创新性科研(与WangFang等分享)
陈湘明老师:创造性思维杂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6: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