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京暴雨77具遇难者遗体:忽视预警的沉痛教训

已有 4434 次阅读 2012-7-27 06:04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南旱北涝, 北京暴雨, 地下蓄水, 地表蓄水

北京暴雨77具遇难者遗体:忽视预警的沉痛教训

                                               杨学祥

   

摘要:公众的麻痹大意根源在于相关部门安全预警的工作不到位,甚至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认清“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自然趋势,在洪水期把降水蓄存到地表和地下以备干旱期的使用,这是一项长远的生态环境工程,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能源,洪水是放错地方的宝贵淡水资源。每一座楼房都是最简便的蓄水井,可把降水收集起来,合理使用,也可以回灌到地下,提高北方的地下水位,地下室就是最好的蓄水池。地下室蓄水可解决城市路面硬化不渗水的难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地下水位降低问题,城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科学创新就是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726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7.21”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截至726,北京区域内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打开遇难者发现地分布图:五环路以内6人,其中核心城区1人,其余均集中在远郊乡镇,特别是山区。房山区遇难的38人中,1人雷击、1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死亡、3人触电、5人驾车身亡、26人因洪水溺亡。

 

    在中新网记者深入房山灾区一线的采访中了解到,“损失本可以少一点”,如果开发五龙湾旅游景点时多考虑一下河道应有的疏浚作用,如果村庄的泄洪河道不种满树,如果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不建在排洪河道上,如果村民不那么麻痹大意……

 

  祁红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害,确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相对脆弱,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有待加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还要加大力度;二是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常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27/012524851962.shtml

 

天天喊平安无事,公众真的就会平安了吗?我也认为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常识需要进一步提升,但是,公众的麻痹大意根源在于相关部门安全预警的工作不到位,甚至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595857

 

首先,气象界主流认为“南涝北旱”将持续50年,违背了中国北方降水的自然规律,是造成相关部门和公众对北方洪水毫无准备的理论基础。2003年气象界关于“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争论到今天已有9年,“南涝北旱”持续50年的观点成为主流,“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观点受到压制,这种形势持续至今仍未得到改变。事实上,2004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北京降雨明显增加,2012年进入高峰。气象界应该承认这一转变,并对北京暴雨应对不足负有科学责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836.html

 

其次,在缺乏科学争论的一种观点垄断之下,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南方干旱频繁发生和北方降雨逐年增加的事件中屡屡失误,2009年的西南干旱和2012年的北京暴雨是两个最突出的事件。管理部门要有科学态度和科学争论,不能被一种观点垄断,更不能不接受实践检验:必须在科学精神和组织结构上保证正确的科学观点能得到确认。气象部门要研究近30年南旱北涝的发展规模,城市管理部门要提高北方城市应对暴雨洪水的能力,解决地下水减少问题,提高地表水的蓄存力,宣传部门要提高公众对暴雨灾害的防范意识,教育部门要开设安全防范必修课。

每一座楼房都是最简便的蓄水井,可把降水收集起来,回灌到地下,提高北方的地下水位,地下室就是最好的蓄水池。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295.html

 

“损失本可以少一点”,如果开发五龙湾旅游景点时多考虑一下河道应有的疏浚作用,如果村庄的泄洪河道不种满树,如果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不建在排洪河道上,如果村民不那么麻痹大意……,对此类问题,各部门必须要有明确分工,齐抓共管,任何隐患都意味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丧失与保全。

 

公众的麻痹大意根源在于相关部门安全预警的工作不到位,甚至本身就存在侥幸心理。认清“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自然趋势,在洪水期把降水蓄存到地表和地下以备干旱期的使用,这是一项长远的生态环境工程,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和能源,洪水是放错地方的宝贵淡水资源。每一座楼房都是最简便的蓄水井,可把降水收集起来,合理使用,也可以回灌到地下,提高北方的地下水位,地下室就是最好的蓄水池。地下室蓄水可解决城市路面硬化不渗水的难题,城市内涝问题,城市地下水位降低问题,城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创新就是利用自然规律。

 

相关新闻:

 

北京暴雨中多人遇难暴露民众防灾意识不足

2012072701:2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27日电 (记者 杜燕)726日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公布“7.21”特大自然灾害遇难人员情况。其中,北京市房山区人员伤亡严重、驾车溺水身亡者众。一场大雨,把人们防灾意识之不足,冲刷到眼前。

 

  截至726日,北京区域内共发现77具遇难者遗体,其中66名遇难者身份已经确认。打开遇难者发现地分布图:五环路以内6人,其中核心城区1人,其余均集中在远郊乡镇,特别是山区。房山区遇难的38人中,1人雷击、1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死亡、3人触电、5人驾车身亡、26人因洪水溺亡。

 

  北京房山区成为此次“7 21”特大自然灾害的重灾区,积水、山洪、泥石流三种灾情叠加,受灾面积基本覆盖全区。区长祁红称,“21日的降雨对房山来说是500年一遇”,全区2019平方公里、80万人口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据初步统计,现在总的损失大概在50亿元人民币。

 

  房山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地形复杂多变,西部和北部是山地、丘陵,约占全区总面积三分之二;境内有拒马河、大石河等大小河流13条。

 

  721日,大雨将至,房山区曾第一时间发出灾害预警预报;大雨中,第一时间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抢救受困群众,但仍有如此严重损失。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吗?

 

  在中新网记者深入房山灾区一线的采访中了解到,“损失本可以少一点”,如果开发五龙湾旅游景点时多考虑一下河道应有的疏浚作用,如果村庄的泄洪河道不种满树,如果青龙湖少年军校基地不建在排洪河道上,如果村民不那么麻痹大意……

 

  祁红在接受采访时也坦言,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灾害,确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一是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系统相对脆弱,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有待加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还要加大力度;二是群众防灾自救意识和常识需要进一步提升。

 

  雨水冲走了许多鲜活的生命,也隐溺了许多奔跑的生命。在26日晚公布的遇难者致亡原因中:溺水46人,其中11人是在驾车中发生意外。

 

  721日,周六,没有上下班的早晚高峰。一场雨,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灾难正在逼近。

 

  于是,暴雨之中,北京的大型球赛、演唱会没有停,市民依旧开车或赴约、或玩乐,不把预警信息当回事。北京新闻办主任王惠事后称,天气预报准确,可“北方人防雨意识不足”。

 

  还有人心存侥幸。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721日当晚,看到积水已齐腰深的道路上,每5分钟就有车主忍不住驾车涉水而过,但无一例外都熄火了。

 

  “可以看出,大家防灾的意识比较薄弱。”王浩说,天气预报准了,抢险预案也执行了,但仍有人因为溺水和次生灾害遇难,其中不少人是因为低估了暴雨的危害。

 

http://news.sina.com.cn/c/2012-07-27/012524851962.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6251.html

上一篇:毛里求斯地震修正为6.7级:关注7月潮汐组合
下一篇:巴西猪流感已导致210人死亡:2012-2013年可能变强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5 吴飞鹏 钟炳 许培扬 赵建民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