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北京有可能正在往多雨的时期转变:预测与实践对比

已有 3519 次阅读 2012-7-26 04:51 |个人分类:科技点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北京暴雨, 旱涝周期

北京市气象局:北京有可能正在往多雨的时期转变
2012年07月26日 03:00
来源:新京报

    新京报讯 “7·21”暴雨过后,昨日,本市又迎来主汛期第二次降水。市气象局方面表示,跟常年降雨量比较,北京有可能正在往多雨的时期转变。
                        2004年之后强降水增多
    今年入汛以来,北京已有几次明显的降水过程。6月份,就曾出现多次强对流天气。据市气象局气候中心统计,最终6月份的总体降水比常年偏多三成。
    而在今年7月21日的大暴雨中,全市有11个气象站观测到的雨量突破了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全市水文站加气象站监测的平均降水量达到了170毫米,雨量最大的房山河北镇甚至达到460毫米。
    回顾近几年会发现,北京自2004年以来,强降水越来越频繁。
                        无法预测何时发生变化
    对此,市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表示,目前判断,北京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多雨的时期,“有发生这种趋势的可能”,但是,因为年份样本太少,还没法完全确定。
    他介绍,判断一个时期多雨还是少雨,是跟常年的降雨量来比较的,“常年”是指过去30年。比如说北京常年平均降雨量约是580毫米,超过这个值就是多雨,相反就是少雨。目前来看,今年的降雨量是偏多,“不过,现在还处于年中,情况还不好说。”
    他说,北京市五六十年代降雨频繁,处于降水偏多的时期。不过,八十年代以来,北京相对进入了少雨时期。但是,近几年,北京市的降水量有所回升。
    不过,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多雨或少雨的时期并非“周期”。郭文利表示,北京的降雨没有完全的规律,也没有一定的周期,所以无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变化。
    至于为何有可能进入多雨期,郭文利表示,原因很复杂,而大气自身具备的调节功能是原因之一。
 
A22-A2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金煜饶沛马力实习生邓琦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beijingdayu/content-3/detail_2012_07/26/16301350_0.shtml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2012-7-25 15:42
                  北京暴雨的启示: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杨学祥
 
    惊心动魄的7.21北京暴雨过去了,政治家关心的是弘扬北京抢险精神;保险公司关心的是统计经济损失;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总结教训、发现规律、预测和预防下一次灾害的发生。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南旱北涝离我们还有多远?
 
    我在2010年12月17日和21日相继指出,研究表明,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台风、沙尘暴、低温冷害、干旱、洪涝、流感大流行等灾害相继发生,形成灾害链。我们必须做好应付重大自然灾害的准备。
 
    在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中国北方干旱愈演愈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1958年发生黄河大洪水,中国北方洪涝灾害频繁。
 
    2003年赵振国认为,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罗勇发现了下面的规律:1951年~1960年,我国夏季的降水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1961年~197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开始减少;1971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地区继续向南移动,北方开始减少;1981年~1990年,我国夏季降水集中在江淮流域;而1991年~2000年,我国夏季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形成现在的“南涝北旱”型分布。“可以看得出来,我国降水集中的地区在有规律地变化着,存在着20年左右的周期。未来10年多雨区可能会重新回到北方,也就是可能在2010年左右形成了‘南旱北涝’的局面。”罗勇说。从“南涝北旱”到“南旱北涝”,一个轮回70年。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实验室里对记者说:“GBN报告里预测,2010年前后,中国的降水类型将由‘南涝北旱’可能变成‘北涝南旱’,这个结论,我在1年前就得到了。”钱维宏发现,从1910年~194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多,北方少;从1940年~1980年,我国夏季降水是南方少,北方多;从1980年到现在,我国夏季降水又是南方多,北方少。“1910~1940年是30年时间,1940年~1980年是40年,从1910年到1980年是70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10年的夏季降水南方多,到1980年又回到夏季降水南方多的状况,这个周期是70年左右!”
 
    2003年中国气象界发生一场“南涝北旱”和“南旱北涝”的大争论,主流派对“南涝北旱”继续存在坚信不疑,对“南旱北涝”没有做好接受的准备,导致相关部门在应对近年来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问题上屡屡失策。应该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重新认识这场争论的实践意义。有人至今还以北京降雨历来偏少为借口,掩盖对灾害预测和预防的准备不足,忽视历史规律是主要原因。
 
  实践表明,南旱北涝和南旱北涝周期转换的历史规律具有可重复性,与拉马德雷冷暖位相的转变相呼应,根据这一规律,南涝北旱向南旱北涝转变的形势正在形成,中国北方大洪水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了。我们必须做好预防的准备。
 
    汪品先院士指出,恰如政治家需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一样,科学家在预测人类社会生存环境变化时,也要从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中寻求类比,发现规律。
 
    关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灾害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595836.html

上一篇: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地区发生6.5级地震:关注7月23-26日潮汐组合
下一篇:综合预测方法初探
收藏 IP: 202.98.17.*| 热度|

3 毛克彪 钟炳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