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本科生指导笔记(5):眼光还是需要更远一些 精选

已有 7042 次阅读 2012-4-19 21:15 |个人分类:指导本科生|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复旦大学, 本科生, 自然科学

一天中午,我指导的一名本科生给我打电话:“老师,我想找您聊聊,我现在好困惑。这些问题,我与父母聊过,但是他们的说法我不能认同。我也找辅导员(硕士研究生兼任)聊过,但觉得他也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我一听,觉得事态可能有点儿“严重”,所以马上答应:“你赶快过来吧,我在办公室。”这是一名成绩非常不错的女生,是去年免试推荐招入复旦大学的。

很快,她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她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读大学前,我对自然科学充满了热爱,但是上了一学期的大学课程,现在又上了近半学期的课,觉得曾经的那种热情在逐渐减弱,我也不知道现在学的这些东西对我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用,大多数都是些可有可无的课程,很无聊,我感觉自己的动力不足,甚至与家长的争执也在增加,他们的观点我也难于认同。”

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如果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也情有可原,但一名成绩不错的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我又与她进行了进一步沟通,逐步发现她可能还是对自己的要求稍微高了一点儿,甚至在家长的影响下,眼光又太近了点儿,考虑问题有点儿急功近利了。我对她的想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科学兴趣的产生、维持和培养角度与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看到她的眼神慢慢恢复了平静和希望,我们结束了本次谈话,她离开后,给我发了一个短消息:“谢谢老师,和您聊天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本次聊天的内容,总结成一篇博文,希望能给处于同样困惑的学生以借鉴。

从孩提时代开始,人都有一种天生的探索精神,希望逐步更多的地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这是一个自然的认知过程。我们最常见到的自然现象,最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发挥朴素的猜想,用原始的理由来进行解析。如果有人从中寻找到了乐趣,会对自然科学问题发生兴趣,进而也会自己寻找科普资料来进行理解。任何成功的科普内容都显得那么有趣,那么光彩夺目,让人自然不自然地产生联想,甚至有追随探索的欲望。这种状况可能会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由于他们所获得的科普知识,全部是经过无数科学工作者加工提炼后的内容,仅仅显示出科学研究中最有趣的一面,让人感觉似乎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有时候只需要灵机一动就是一个大的发现。但是,隐藏在科学研究背后的艰辛,并不会体现在科普材料中,当然也不可能被中学生所认识。他们哪里知道,许多科研成果是在大量的失败和无奈的体验中一步一步被汲取出来,但更多的失败是不可能成为轶事而广为传唱的。一般,许多高中生对自己的兴趣都有一个朦胧的认定,这或许是因为看了一篇文章,或者遇到一个自己崇拜的人的影响。

带着这种对自然科学充满原始兴趣的心态,来到大学,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的第一课——大学本科教育。大学教材不是科普,许多繁琐的内容也不是那么生动有趣,还有那讨厌的考试,似乎与高考备考无异,此时出现一种巨大的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成绩很好的学生身上,现在看来也并不是一个意外。但是他们太操之过急了!要做出好的科学研究,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应该是知识积累和挖掘,以及自己不断探索的结果。有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只是学生的认识还没有达到那一步,或是太关注结果了,而没有认识到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记得去年年底的时候,还有文科大学生给校长写信,建议取消文科生的大学数学教育,引发了网络上“文科生到底该不该学数学”的大讨论。显然,数学对于文科生将来具体从事的工作,似乎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学习数学对潜移默化地开拓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毋庸置疑是有好处的,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其综合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上都可能触类旁通。也许,很多大学课程在以后会忘记,但曾经学过的课程与完全没有学过就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的,至少在以后碰到相关问题时,可以知道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曾经好好思考过的东西,重新捡起来就比较快。在如今学科高度交叉的时代,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用到以前完全没有联系的知识和信息,这更需要我们的大学本科生们好好学习那些基础课程,她们并不是没有用的知识。所以,眼光不要局限在自己朦胧认定的兴趣上,要利用本科的时间充分学习和了解各种知识,也许你的朦胧兴趣会发生转移的,那可能才是你真正的兴趣,所以眼光要放得更远一些。

其实,对本科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学并不是最严重的,更为严重的可能是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这是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科学研究的入门课,实验中重复的操作,屡次的失败让曾经科学的光环黯然失色。有些本科生也开始进入实验室了,一般导师或者师兄师姐们都会安排一些花时间、花体力的活让他们干,让这些本来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就薄弱的本科生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是雪上加霜。我一直提倡,提倡让本科生早进实验室,但一定不要只当做劳力来使用,应该让他们做更有趣的事儿,应该让他们参与讨论和辩论。让他们在明确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参与一些实验过程。否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当然,上面所提到的这名本科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受到家长的干扰。她是上海的学生,与家长接触比较多,家长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她想方设法出国,让她把英语好好学,要保持高的绩点。学生在家长的要求下,必然将好好学习与高绩点等同起来,这会让学生感觉很无趣。我的建议是,出国是好事,但要顺气自然,好好学习,以后一定会机会多多。目前不用与家长争执,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但学习完全是自己的事儿,是在为未来做打算。为出国而出国,结局未定就比不出国好。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了一个我在日本学习期间见到的真实例子:
有一名学生,家庭并不富裕,为了到日本留学,先向亲戚借钱,打到自己的账号上,满足了日本大学入学的存款要求,由于有这些存款,自然无法获得学费减免。入校后,钱还给亲戚了,为了学费和生活费,他不得不同时打两份工,这样也几乎没有时间学习,只能抽空上课,但也可能就睡着了。成绩自然不好,也不可能获得奖学金和学费减免。最后,他在日本留学的情况就变成了主要任务在日本打工赚钱,然后全额交给日本高校,但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但日本貌似获得了一个不用支付工资的免费打工仔。


(图片来自网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61363.html

上一篇:【科普】全球变暖与欧洲极寒
下一篇:【科普】海洋酸化及其生态学问题
收藏 IP: 58.246.164.*| 热度|

14 李红 李双双 刘蓉晖 刘艳红 张红光 吕喆 李宇斌 朱新亮 郭敬颖 肖海 马臻 刘进平 鲍永利 bud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2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