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俺本家吕秀齐老师昨晚写了篇很给力的博文——“业内杂感之五:“选题”与“碰题””【1】,从一个专业的编辑角度说出了当下学术专著出版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论及了与出版业颇为类似且联系密切的科研方面的问题,我读了之后感到受益匪浅。不过,在看到博文中提到的“过去出书是‘十年磨一箭’,现在总想‘一年磨十箭’”这句话时,忽然触发了我的一点点灵感,也想借题发挥一下。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恍惚记得是“十年磨一剑”,秀齐老师说的“十年磨一箭”,也许颇得撷英之妙呢。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一把宝剑最给力的刃口必然是由工匠慢慢地打磨出来的。现如今,宝剑卖得多了(各旅游景点的商店内均有销售),但用得少了,而且所谓的“用”,大概也只有两种:其一是作为饰物挂在墙上“镇宅”,其二则是捏在手里早晚舞动几圈健身。这样两种功用的宝剑,其实是完全不需要开刃打磨的,因为使用者自己伤不起呀!不像古代,宝剑既是士大夫们的身份象征,又是降妖除魔的主要刀具,还可用作防身的自卫兵器。这些人在关键时刻要敢于亮剑,当“苍啷啷”一声亮出宝剑之时,精心磨砺、锋芒毕露的刃口,立时就能给对手一定的震慑力,也给自己很强的自信心,真是一剑在手,别无所求,大可豪气干云。所以,磨剑很重要,精心打磨更重要。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位列“十八般兵刃”排行榜第三位的剑,在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实并不是主战兵器(从力学角度讲,剑的强度差、使用效果也不及刀),而仅作为防身武器和威仪(很优雅很小资!)之用。这就如同近现代兵器中的手枪,平时佩戴在军官的腰间,打仗的时候如果敌人没有冲到三五十米范围之内也不会拔出来开火。虽然宝剑和手枪在大场面战斗的场合似乎不重要,但却马虎不得。因为,这些兵器在非常凶险的近距离战斗中对持有者本人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自卫武器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发生拔不出宝剑或者手枪卡壳打不响怪事儿,可能让主人丧命。所以,即使宝剑不像菜刀或柴刀那般日用,也要花出很大的气力和很多的时间去打磨,所谓“磨剑十年,用在一时”。
与“磨剑十年”相比,若说“磨箭十年”,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古怪。这倒不是说箭头无须打磨,而是因为如此“磨箭”的必要性远不如“磨剑”。因为箭的使用量很大,所以如果一一精心打磨,其工作量会巨大无比。箭的使用方式更与剑完全不同,剑在使用时是始终握在手中的(读音相近的力量型兵器锏倒是有撒手一说),而箭却是通过弓弩射出去的。在战斗中,普通弓箭手所用之箭,集体射击的时候只是要借助箭雨起到压制敌人、遏阻进攻的作用,对这些人所射之箭的精准度要求远不及力度和密集度(单位时间发箭数)的要求高,当然,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武将和神箭手(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手、特等射手)还是要有用箭进行“定点清除”的能力的。因此,除了少数人(皇帝、大臣、神箭手哲别们)用的箭以外,普通士兵大量使用的箭,是不宜采取“十年磨一箭”的方式去生产的,甚至“一年磨十箭”都显得太慢了,没办法供不应求呀!想当年德国鬼子的虎式坦克虽然很威武,但因为太耗工时,而在面对苏联红军手中那些工艺简单、外观粗陋的T-34坦克洪流时败下阵来,也是这个道理。
看完了我对“磨剑”和“磨箭”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能够理解,为什么要“十年磨一剑”而不宜“十年磨一箭”了吧?!说到底,因为有“剑在手”,便可以“问天下谁是英雄”,剑是备而少用的东西,鞘中剑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的和准确的出剑时间的,所以有充足的时间去磨,最后达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相比之下,箭是用量很大的东西,它握在手中的箭没有用,射中目标才是王道,由此决定了“箭”的目的性很强,射出去的时机要好,实时性要求也很高。“磨箭”,远没有精确地瞄准和果断的出手重要。
由“磨剑”和“磨箭”联想到先进很多行业的工作,包括我所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秀齐老师所从事的科普和出版工作,我们会发现有些工作具有“磨剑”的性质,而有些工作则具有“射箭”的性质。有些工作没有太强的完成时间要求,完全可以用一种精雕细琢的方式在慢条斯理地进行,这类工作完成的最终效果会很好,虽然平时看起来不大起眼,但在关键时刻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属于“磨剑“类的工作。还有一些工作,是一种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目的性的项目,目标明确,按时达到就行,属于“射箭”类的工作。由于后者可能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最终(长期)效果要求,所以造箭的过程中很可能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并不注重“磨箭”的环节,活儿干得不够精细。随着项目式管理模式的普及,必然导致“射箭类”工作越来越多,而有耐心去“磨剑”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行文至此,已该收尾了,但大家可能会注意到标题中的“摩键”一词竟然还未涉及。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大量工作,无论是“磨剑”的、“射箭”的还是“磨箭”的,大都是以“摩键”的方式在进行着——每天都在不停地摩擦着键盘上的键子,把我们的手指间都快磨出茧子了。
参考:
【1】 吕秀齐:业内杂感之五:“选题”与“碰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38991&do=blog&id=53032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