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导师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称为“老板”而不喜欢再称其为“老师”(哪怕是当面)。对于“老板”的解释和探讨,包括“老板着脸”之类的,网路上早有了很多,我不再详细综述。今天写下这篇短文给老板所做的一个新诠释,是源自我突发奇想在王鸿飞老师的新博文“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1】下面的那句留言——“老板”是比较“老”的“跳板”。
现如今,如果俺们像以往那样,再把研究生导师比作园丁、比作蜡烛、比作人梯,估计很多围观群众会很不以为然,会说现在哪里还有这般高尚的人?!如果把研究生导师直接称为“老板”,大概会有更多的人点头称是。当下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是没钱就别招研究生(政策层面),导师们若不把研究生当员工(还是临时的)管理就别想更快出更高更强的成果(管理层面),因而导师和老板自然也就而等同起来了。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观察现实,考察一下研究生们在课题组中是否获得了能力和见识的增长、学历的提高、资历的积累,是否在硕士或博士毕业后因此取得了更多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或职位,以及更好的出路,就会发现读研究生的几年其实还是值得纪念的,它还是会带给学生们一定程度的上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梯”说似乎还有点儿道理。不过,连俺这个很保守的人,现在也并不大认同所谓的导师是“人梯”学说了。原因在于,爬“梯子”的起点和目标都是很明确的,但现下的社会让太多的人弄不清楚起点和目标,很多人所走的人生和职业道路,多半不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出于经常“跳槽”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还有凤毛麟角的“导师”想当“人梯”,希望研究生沿着这座“梯子”爬过去,甚至直接把弟子顶到某个高度或者位置上去,多半也力不从心,一来其未必真有这等能力,二来被顶的学生也不见得乐于以那个位置为目标,换句话说“给力”未必能够做到同时“给利”,看来“人梯”怕是当不得了。
既然当不成“人梯”,社会客观(苛关)现实和学生的主观(也是主管)愿望又是“跳跃”,那导师及其课题组对于绝大多数研究生而言将不再是“人梯”,而只能是一块“跳板”。导师,作为其课题组的头头,还是出钱的老板,往往也是岁数最大的人,自然也就是块最“老”的“跳板”。“老跳板”的另一层涵义,是相对于“新跳板”而言的,因为“老跳板”会一跳而过称为旧的,下一个目标是“新跳板”。大家还别想不开,既然“都是临时工”【2】,在哪儿都没有相对于“天牛”的位置,自然会频繁地更换“跳板”。
如果弄明白自己即使是“老板”,也只是块“老跳板”这一现实之后,导师们就不妨按照“跳板”理论来重新思考师生关系了。既然“跳板”不需要“安全绳”的,那就只得采取“不必费心地彼此约束,更不需要言语的承诺”的态度,一切随缘但用心,然后再追求最后的那一句“只要你的追忆有个我”【3】。
参考:
【1】 王鸿飞: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505029
【2】 杨玲:我,临时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638&do=blog&id=504472
【3】 吕喆:哼一曲《萍聚》,话师生缘分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1635&do=blog&id=5008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