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人文社科领域学术大师为何缺乏? 精选

已有 6414 次阅读 2011-10-23 15:48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领域, 人文社科

前段时间,钱学森之问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那主要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事情,在人文社科领域,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是什么原因呢?

一、相对人数与时间的因素

第一,  解放前成名的一些大家由于时间的原因,正逐渐消失。

第二,伴随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些学者,相比解放前的一些大家,人数要多一些,相对影响要小一些,加上一些学科学者知识老化,难以形成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以后培养的一些学者,虽然是学术中坚,但影响力尚不如改革开放前培养的学者。

第四,知名学者较多,互相相差不大,结果都难以形成一流学者。

二、学术传承的原因

由于文革破坏,很多学术研究没有得到良好的传承,即使如古典文学这样的经典也是如此。文革期间,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教条。至于经济学、管理学,改革开放前后基本理论、环境相差巨大,换句话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与管理学。

正是改革开放给人文社科带来活力,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绝对是真理。

在人文社科很多学科,真正开始进入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还是改革开放以后,30年时间,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一流学者难以很多。

三、海归学者的影响力扩大尚需时日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水平较高,但他们所学与中国国情有个适应过程,个人适应所在单位也有个过程,发挥影响力尚需要时间,这里暂且不讨论“桔在淮南则为桔,桔在淮北则为枳”的情况。成思危、林毅夫这样的大家毕竟少数。

四、学者个人的修为

一些学者尽管水平较高,影响较大,但不能免俗,拥有千万甚至上亿资产的不在少数,一些学者从法律角度也许财产来源正常,但从道德层面不好评价,必然降低其影响力。学者的人格魅力应该是一流大师的充分条件。

五、学术环境有所下降

学术评价制度诟病众多;社会浮躁,学者不能免俗,难以潜心研究;学者独立性越来越差;形式越来越规范,内容越来越苍白,如此等等。

欢迎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500099.html

上一篇:报课题需要前期成果吗?
下一篇:不同水平特征因子与文献计量指标的关系研究
收藏 IP: 115.220.192.*| 热度|

20 王涛 禹荣明 刘洋 岳金星 肖重发 张玉秀 杨海涛 肖振亚 王启云 刘桂锋 赵新铭 赵美娣 孟津 罗帆 武京治 李世春 黄锦芳 贡金涛 ooo3621 azby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0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