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了十多年的学生,见到的学生种类也多了。与同行交流更多年,见到的学者种类也多了。有一个感慨最近越来越强烈,在中国目前教育选拔体制下,学生们越来越不会思考问题了,具体表现在很多地方。考试很好,但是做科研不会思考问题。不会思考问题的表现有如下几种:
一、宗教徒主义。读了文献,文献中的内容知道了,仅仅是知道了表面的结论和方法,不知道这些结论中的误区,不知道方法的来源,在科研中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生硬的照搬,而不知道去做必要的更改。读书、读文献一切以书上和文献上说的话为圣经。其实很多论文主体是好的,但是里面很多叙述性的结论是很牵强的,甚至经不住推敲的。尤其是论文的引言,会涉及到其他工作的评价和定位,大多数论文往往有倾向性的描述别人的方法,更多的侧重于描述已有方法的弱点。教科书也一样,很多国内有名的教科书中错误都是很多的,更何况普通的教科书。我在研究生院讲课时用的参考教材就是MIT的大牛和他的学生的作品,当然主要是他的学生写的,里面错误很多。讲课之初就告诉学生,这本书选材不错,大的路线很好,但是里面错误很多,需要认真辨别哪些图表和数据或者公式是错的。这种一上来就抱着非常虔诚的心理读书的行为,我称为宗教徒主义。因为宗教徒对信仰笃信不疑,完全的信赖。可是这种做法对于科研就是毒药,它堵住了我们通往科研殿堂的大门。
二、盲人主义。做实验,到现场观摩,看到了很多现象,但是仅仅是看到了,做不到把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的课题结合的机会。这和一个生产线上的工人没有任何区别。做科研就需要对看似平常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课题在现象背后。造成熟视无睹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抓住问题的思考方法。看任何东西都要有自己的坐标,做科研的时候,看现象的坐标就是自己的课题。坐在自己的课题上看其他东西,时刻想着要把其他东西和自己的课题关联起来,否则可能就会错失重要的机会。千万人看到苹果落地,没有人去思考为什么,或者缺少基础,更多的是不去想。这两天在翻看《算术基础》一书,颇有感触。从小学习的算术,即便是简单的自然数加法也不是那么显然的,原来以为有了代数的公理体系为基础就足够了,可是背后还藏着许多心理学、认识论等深层的问题。1+2=3,12543+65439=77982 的价值就不一样。人类是如何觉得这些东西是自然的还是很有些说法的。这就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一切都是当然的,没什么是当然的,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还是笛卡尔那句话:在认识所有对象的时候,把一切都扔掉,只从对象本身出发,用可靠地逻辑进行细致的分析,才可能得到真正的道理。这种看着现象没有任何感觉,和盲人看不见东西没有任何的差别。我称之为盲人主义。
三、机械主义。不会思考的学生做实验就是严格按照预定的实验步骤,然后把实验结果老老实实的摆出来。从表面看,这是好事,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和机器没什么任何区别。这种机械的做法我称之为机械主义。机械主义最大的危害在于试验中出现不合理现象或者数据,不去分析,可能就导致错误的数据进入了实验结果。我想有些论文出现了数据错误,有一部分就是拜托这样的机械主义者所做。作为一个初级实验员,这样错误可以理解,因为可能是实验路线不好,设备选型不正确,但是作为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就不能机械的做点实验,而要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四、孤立主义。不会思考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孤立的看问题。看问题只有一个角度,而且这个角度也一定是某一篇论文给的,或者是某一个人说的。任何事物都是立体的,多维的,孤立的看问题只能是盲人摸象,而得不到真相。其实科研更多的需要广泛的联想能力。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课题的技巧和方法,尤其是思想可能完全是相通的。孤立的看问题还表现在听报告上,很多不会思考的同学是不会听报告的。他们只能听自己做的课题非常紧密相关的报告,稍微远一点的就听不下去。这主要就是因为无法理解报告内容的精华,并且不能将这些知识和自己的课题建立关联。所以,导致了课题组中如果有多个课题在研,不同课题的同学不愿意听与他们无关的课题的汇报。这是一种严重的孤立主义。长此以往,也就只能看个表面,永远不能踏入科研的大门。
五、木头主义。很多同学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和指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导,不同同学的收获差别非常大。有些同学你给他/她指出了他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就是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发生。这就是根本缺少自省能力的表现,和木头一样,不会改变,称之为木头主义。一个人从小到大,需要学习很多东西,由于每个人的环境都不可能是理想的,也会学到很多不好的东西,养成不好的习惯。但是,成熟之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不断地剔除那些早年在懵懂时期隐藏在身上的错误或者缺点,这就需要建立很好的自省能力。没有自省能力的学生是非常难于培养的,只能类似一个算盘,不断地拨打,直到得到结果,顺利毕业。表面看,这些学生也能拿到学位,但本质上,这个学位并不属于他。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思考:在一个地方栽倒一次,是运气不好;栽倒两次是注意力不集中;栽倒三次,那就要想想自己的问题了。这是个一生的严重问题。
上述都是能见到的各种不会思考的学生的种种特点,要改正就要先看到问题,看到了问题,解决方法是很多的。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庞加莱的《科学与方法》等书都是很好的入门书。勤于思考是做科研的基本素质,如果还停留在记忆,知道,行动等初级的层面,别说科研做不好,一生都不会做出好成绩,生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这些问题不仅仅对科研是有极大害处的,对于其他工作一样很要命。我们生为一个人,不去思考就是在浪费我们作为人的权利,也是在放弃我们可能获得做人快乐的机会。
(后记:跟学生谈课题,很生气。说的可能有点极端,不过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96237.html
上一篇:
科研:保持开放的心灵下一篇:
科研需要的九种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