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或二?还是三更好!
拉斯克奖没有按WHO治疗疟疾规范办事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中国对现代医药的最大贡献,得到任何奖项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的;但青蒿素类药物所具有的523项目背景和中国本土特色,应该说在获奖人数量的问题上参照WHO发布的使用青蒿素类药物治疗规范会效果更好。先从这一规范的演变说起吧。
1998年,WHO开始推荐青蒿素类单方药物的使用,但由于一直担心大量使用后出现抗性(现在看来不是个借口),当时的推荐是谨慎使用。从2001年起,由于两个组分的青蒿素类复方药物的全球临床试验取得良好结果,WHO开始推荐ACT复方,但因为在当时只有唯一一个源自中国523项目和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药品,即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周义清和宁殿玺团队创制的,并与瑞士诺华公司开展国际医药合作后开发上市的固定比例的复方蒿甲醚片剂,以及在药品价格、单药使用和国际资金支持等方面的问题,各个疟疾流行国家接受和改变其用药政策缓慢。直到当青蒿素类单方药物真的被验证出现敏感度降低,即出现抗性前兆的时候,2006年WHO正式发布的疟疾治疗规范中态度趋于严厉,要求对青蒿素类单方药物坚决停止的使用,强烈推荐采用两个组分的ACT药物为一线用药,即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与化学抗疟药的复方药物。当这一政策在国际资金强力资助下广泛实施以后,再加上多种疟疾防治措施的综合应用,到目前为止全球的疟疾防控形势明显改观,ACT在延缓复方中两个药物组份出现抗性以及治愈率上表现优异,在降低死亡率(尤其是儿童因疟死亡率)方面成效显著,因此,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开始有信心地讨论全球消除疟疾的战略计划,在2010年WHO再版的最新疟疾治疗指南中列入了全民服药和ACT加伯氨喹的用药方案,也即“三药方式”,目的是杀灭健康人群中的疟原虫,防止传播;而这三药用药方案的开创者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他领导的团队在柬埔寨和非洲科摩罗岛国用此方案已经做了多年的工作。
观察今年美国的拉斯克医学奖,其选择了中国的青蒿素,这本来就是中国青蒿素应得的,虽然在获奖公告中提到了中国的523项目和复方蒿甲醚,但事实上受奖人只有一个。笔者认为这个奖项没有真实反映出为什么很多当年参与这一举全国之力并的成功开发出挽救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的523项目老同志们对一个人不能代表他们的工作和奉献的背景和真谛,如同使用单方药物存在风险一样,如此颁奖给一个人虽然让中国人感到了青蒿素被国际承认的荣光,但这不能消除持续了30多年争议,反而这一奖项会在国内会引起更严重的“抗性”。
而选择两个人,就如同用ACT药物替代单方药物。从1979年中国政府给予“抗疟新药青蒿素”发明二等奖中所列的单位中再选择出一位获奖者,至少可以表现出对为全球治疗疟疾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523项目的尊重,也表现出对ACT药物的尊重,更是对众多参与523项目中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尊重。可以选择的候选人应该是原云南药物所的研究人员代表罗泽渊教授,她现在居住在成都;而山东方面的代表魏振兴教授已过世。
选择三个人是不是更好?从全球为了消灭疟疾的长远意义而建议的三药用药方案来看,三个获奖人也许更好。第三个人选择谁呢?媒体报道说李国桥也填写了推荐表,而李国桥教授的工作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1979年青蒿素所获得的国家发明奖授予单位之一,应该是可以作为第三个获奖人的。
不过国外评选获奖者的方式和思维我们不能评价饿干涉,能够因青蒿素的发明给予中国科学家这样的奖项本身就是中国的光荣,只是对源于中国的原创,这个奖项能给予中国多人也许更和谐,如同WHO疟疾治疗政策的不断变化,最大目的是为了消除疟疾的危害。
这里要说的是:“没有看到原始文件”,凭被任命为小组组长(文革时期的科研小组组长与现在的课题组长性质完全不同)、参考当年参加523会议的人员名单和在1981年WHO/TDR疟疾化疗会议首个发言者,就确定首要贡献者和中国青蒿素研究的唯一获奖者,实在是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情况和文化根基的一种表现。希望这个现实的结果千万不要让中国再次爆发新的个人崇拜;也不要让人去联想,在预期经济比较困难、需要中国购买更多债券的时候,选择一个人获奖是美国方面为了节省接待中国领奖者的路费,而把难题留给中国人!
我们的国家有过个人崇拜的教训,我们的国家也有难以忘记的文革历史,但不能因为改革开放30年了,不了解523项目的全新、半新的一代人反而责难在523项目中众多科研人员的意志和奉献,把自己理解的“一夜成名”、“40年来未获得认可”和“三无”等说法强加在历史身上,指责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对早已在一定范围内“名声大噪”的获奖者所发表的意见和看法,这是一种蔑视老一辈科学家对国家信念、造福全球的目标无怨无悔追求的表现,这可能也是近期还难以取得超越被国际认可的523项目中成就的原因之一。
青蒿素仅仅是523项目中的重要成就之一,523项目是国家级科研大协作项目,是中国特色科研管理工作的成功典范,是为全球人类带来福祉的中国抗疟科学的辉煌事业,是可以与“两弹一星”齐名的中国功勋成就。40年来,除了一个人享受了绝大部分的荣誉外,大家想想更多的523项目科研人员获得了什么?有谁还能想起更多的名字?
能够以什么深度看待中国523项目的这段科研历程,才能在什么高度上认识国际上迟来的认可以及523项目的精气神给现今国内的科研带来的借鉴意义;因此,中国523项目的历程要由中国人自己来研究和撰写,而不能靠外国的奖项来下结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