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
(王德华)
正值高温季节,心情易烦,情绪易急,头脑易蒙。
29日早到达北京西车站,老天突降暴雨,没有出租车。等车的人人山人海,黑车价格200-300元。只好在出站口看雨,看暴雨中的人们,听卖雨伞商贩的叫卖声。等雨小些了,找到319次车,回到家已经是3个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头闷了一天。
晚上电视上播出了总理与温州高铁事件死亡家属的对话,获知国人的生命也值钱了,从17万涨到了91万。在西安开会闲聊时,有人说铁道部长该撤了,我说撤了也没有用,本来就需要负连带责任的,最实际的做法是每个死难者的赔偿100万元。这对于国人来说是个好兆头。
这就是当前的中国,我们生活的地方,我们亲爱的祖国。
离开故土求学的人们,有不同的心理和感受。
有的人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胸怀大志,报效祖国。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有舍不去的眷恋,落叶归根。
有的人对这片土地失去了信心,心灰意冷,出去了再不想回来。
有的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时刻观望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思念着这里的亲人朋友,思念着这里的美味佳饶,思念着这里的传统文化、乡音乡情…
读到网上关于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学成后)是否回国的讨论,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很自然的。每一个人本来就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志向。不同的脑袋里,有不同的想法,正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环境中进化的结果和采取的适合适合自己的生存策略。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对错,没有精神境界高低之别,没有爱国不爱国之说。但是,能否让学子们选择回国也是国家的事情。
当年出国是为了镀金、求学。学成后就面临一次新的选择。
人往高处走,还是具有普适性的。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会决定他(她)的选择。一般情况下,在没有行政干预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岗位招聘(招聘委员会),是根据应聘人的能力(实力)来决定的。所以,自己肚子里有多少货,有哪些资本,能够与对方谈哪些条件,享受哪些待遇,自己是很有数的。同是学成的人,水平、学识、能力和素养等一定是有差异的。人的思想境界也是有差异的。这没有必要质疑。
选择适合自己学业发展的国度、单位、岗位,提出满足自己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提出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待遇条件,等等,是符合事理的,是正常的,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地方去,到科研条件好的地方去,到科研氛围好的地方去,到公平透明的地方去,到行政干预小的地方去,到待遇高的地方去。这是个人的一种正常需求。
人才,有用的人才,以事业为重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永远都不可忽视而需要高度重视的。人才,不分国度,不分男女,不分土洋,唯能力至上,唯素养至上,唯贡献至上。所以,创造吸引人才回国的环境和条件,营造吸引人才回国的文化和氛围,建立完善的维护人才权益的公平透明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为什么要出国?我们当今的科研实力和科研环境,与国际上有差异,很多方面不是一般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一个竞争的行业,都要有争当第一的思想和勇气。如果有一天洋博士到了国内博士的地步,或者土博士到了洋博士的水准,一切争论都烟消云散了。大家需要的是公平,大家呼吁的是公平,大家关心的是公平。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那么,要求起码的公平就好了。
还有一个事实,学成的人才们必须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在不同的环境里,不同的条件下,他(她)的贡献是一定不同的,他(她)的地位、作为和影响也一定是不同的。
如果自己觉得有资本跟对方谈条件、谈待遇,千万不要含糊。有什么资本谈什么条件。如果没有资本,别动“忽悠”“欺骗”国人的心思,学术研究不是喊口号,数据不是吹出来的,文章不是抄出来的。不走正道,迟早会出问题的,那时候自己就被动和难堪了。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也是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需求。有些人才是国家层次的,也一定会带动一个国家某个领域的发展。这些高尖端人才,国家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改变环境、影响环境、引领学科发展的人才。发表SCI论文的人才,国内早已过剩了。
我们还有什么担心的吗?当然有。怕的是政府的指挥棒,弱智的考评机制和考评标准。道理很简单,幼儿园给小学当裁判,小学给中学当裁判,中学给大学当裁判 (再说就得罪人了),你说会有什么结果。
所以,回国不回国是个人的事情。能否吸引人才回国是国家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