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从早忙到晚,早上起来先跑到实验室测了个样品,接着抄小路去体育场参加高考咨询,下午和晚上连续奋战改研究生的论文,以至于都没顾得上来科学网博客围观“打将由”。今天早上才注意到,鲍永利老师的“研究生答辩的时候自己的导师该不该提问题”【1】博文高挂在科学网的置顶位置,下面N多条评论,讨论得相当热闹。匆匆读了一下,留下两头评论,尤感意犹未尽,遂决定在家多坐个把小时,写篇博文,谈谈自己对“答辩会”的看法。手法已然老套,继续发扬俺的“喆学”优势——撷英+拆字。
鄙人亲自经历的和旁听过的答辩已经有许多次了。最早的一次应该是在20年前的那个秋天,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在学校评奖的时候有一场答辩。此后,听过师兄师姐们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自己也亲自站在前面进行过硕士、博士毕业和博士后出站答辩。工作以后,进行过项目答辩,当了研究生导师以后,既曾替自己带的学生(毕业走人后)出席过论文评奖答辩,也曾多次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出席过很多场博士、硕士和学士的论文答辩,以及预答辩、中期检查和开题等“准答辩”。总之,对于答辩,我毫不陌生,对于大家描述过的答辩会上曾出现过的很多场景和状况,也颇有些似曾相遇的感觉,所以关于“答辩会”是什么(神马),颇可以谈点儿自己的见解。
既然俺在标题里已经说了,“答辩会”是神马,就得论证一下为何是“神马”。
首先,好的答辩会能够令人神往,因此答辩会可以是“神”。何谓好的“答辩会”?站在前面报告的学生(无论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在完成了很系统的科研工作以后,撰写出了一篇质量上乘的学位论文,在答辩之前做了细致而充足的准备,包括无可挑剔的报告课件(PPT)和精心策划、反复试讲的报告辞,甚至郑重的个人着装(10多年前俺们读博士的时候,博士生宿舍楼里如果这个季节谁穿着长袖衬衫打着领带出去了,这天他多半是去博士答辩了)、答辩委员会的座位安排等。在报告期间,用清晰的口齿、不紧不慢的语速侃侃而谈,在规定的时段完整地报告出论文的主要内容。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预先对所出席的答辩会亦有所准备,事前已经仔细阅读过将答辩的学位论文,基本掌握了论文研究的脉络和优缺点,甚至在此基础上已经准备了要提问的问题。答辩过程开始以后,发出提问的答辩委员会专家老师提出的问题够专业、够水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能围绕着这些问题给出精准的答案,双方即使事前没有过任何沟通交流,竟也能严丝合缝般地契合。面对专家提出可能很尖锐甚至显得刻薄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和辩论的时候敢于针锋相对,但保持情绪稳定,落落大方。整个一场答辩会下来,就是一次达人秀、展示的是答辩人能够遍历全过程都会,是为“达遍会”。围观这样的答辩,无疑不但是一次学术盛宴,而且是一场难得视听享受。这就是答辩会之“神”。
其次,有些答辩会可能会像“马”。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如果站在前面报告的学生很“善”,而且不是表现如何的善良或面善,只是在讲述自己论文的时候非常不自信,准备得也不充分,遇上彪悍点儿的答辩委员会老师就会比较“杯具”。难免会使答辩会的场景很像传说中的“批斗会”,为此我把它撷英成“打鞭会”,论文被不断挑刺,答辩人也遭到很多当面的批评甚至指责。答辩的学生因此被打击得耷拉着脑袋,只想着快点儿“溜边儿”,弄得灰头土脸的,如此,答辩会的局面就比较“耷边灰”。
出现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通常是学生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例如,没能充分理解论文研究工作的各个细节相关的知识与技术,没有在答辩前做好应急预案(准备好一些应对可能被问的问题的答复要点和资料),有的甚至拿着存在很多大小问题的论文或PPT就来参加答辩了。在这种情况下,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即使很简单,在这种粗心且不自信学生眼里也是很难的,如果再紧张一点儿,搞不好会回答得既不靠谱又不靠词,把“答辩会”搞成了“搭边会”。对于这样的学生,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包括答辩人的导师)不可能不给以必要的批评,此时的“打鞭”,是一种鞭策,既鞭策即将毕业的答辩人,更要鞭策坐在后面旁听围观的学生们,警示他们要引以为戒。
以上所说,主要是针对答辩人(学生)的问题,最后再简短地说几句关于答辩委员会委员(专家)们的问题。按道理说,作为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难找齐5-7个论文所从事领域的小同行专家来出席一个研究生的答辩。往往答辩委员会中只有一部分人真正是答辩论文的专家,在这种情况下,答辩的过程就有可能会比较“神马”,有些问题难免会问得比较“神马(天马?)行空”,很不着边际。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要有耐心去尽量回答,而委员老师也要适可而止,如果借着太不搭边儿的问题穷追猛打,丢面子的可能不是答辩人及其导师,而是发问者本人,要知道,后面围观的群众即使一时“不明真相”,至少他们的眼睛还始终是“雪亮的”。
最后,希望即将答辩的学生们认真准备你的学位论文答辩,祝愿大家顺利毕业,奔向美好的前程和钱程。
----------------------------------------------------
参考:
【1】 鲍永利:研究生答辩的时候自己的导师该不该提问题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2239&do=blog&id=453938&from=space
相关博文:
曹志平:导师如何与学生“划清界线”?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1634&do=blog&id=454332
陈安:导师答辩时问自己学生问题:是学生牛的没边还是老师蠢的没治?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483&do=blog&id=454286
王晓钢:为谁答辩?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346&do=blog&id=454360&from=space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