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建立科普的统一战线 精选

已有 5547 次阅读 2007-7-10 07:51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建立科普的统一战线

武夷山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学习时报》2007129,标题被改为“科普工作不能只由科学家做”)

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说过:“科普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来做”。从另一个角度说,科普的任务太艰巨了,只靠科技界的力量也不够,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战线,联合各方面的力量来做科普。发达国家正在这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

电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科学渗入电影有非常有效的传播作用。因此,在一向重视科普工作的美国斯隆基金会的赞助支持下,从2003开始,年度性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设立了“传播科学或表现科学家最佳影片奖”类别。2006年的获奖影片是巴西导演执导的一部外语片,《沙州家园》。这一奖项的评委有5人,两位是专业电影制作人,三位是科学家。2006年的三位科学家评委分别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大脑与创造力研究所主任Antonio Damasio、麻省理工学院的John Undercoffler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Martha Farah女士。在2004年获得“传播科学或表现科学家最佳影片奖”的科幻片《雷管》(Primer),在同届电影节上也获得评审团大奖(相当于最佳故事片奖),它后来的票房收入为42.5万美元,这个数额当然无法与好莱坞巨片的票房收入相比,但要知道,该片的总投资才7000美元![1]除了赞助圣丹斯电影节外,斯隆基金会还举办具有科学含量的故事片脚本大赛。对于获奖的脚本,斯隆基金会愿意再出一大笔钱帮助有关制作人将脚本拍成电影,还负责派科学顾问来参与电影拍摄过程。

艺术博物馆和科普场馆本来是两类截然不同的机构。但是,由于艺术与科学的内在关系,由于很多爱逛博物馆的观众都渴求多方面的知识,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现在也加入了科普行列。它不时举办具有科普含量的艺术展览,举办各种科普讲座或研讨班,深受观众欢迎。例如,2006102627日,该馆举办的一个讲座题为遭遇、好奇心和方法:实践之制造,讨论的主要就是做科研的方式。英国威康信托基金会一向慷慨解囊资助科普事业,尤其是生命科学技术之普及。以前,它也是将艺术与科学区分开的,后来它发现,英国很多百姓就是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了解到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的,就转变了认识,打算将泰特现代美术馆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威康信托基金会还计划投入3000万英镑,于2007年夏天在伦敦的Euston路建成威康收藏品展览馆,这里的展览重在探索医学、生命与艺术之间的关联。[2

畅销小说的影响力也非常大。过去,《侏罗纪公园》这样的畅销小说就起到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的显著作用。2005年,德国的一位原职业为广告经理的49岁男子弗朗克.沙青(Frank Schätzing)创作了惊险小说《虫群》,反映了冰虫入侵的可怕后果,引起轰动,其英文译本旋即于2006年问世。这部畅销的小说客观上起到了科普作用。科学家反映说,尽管小说写到了科研活动的很多细节,但是他们没发现什么科学知识方面的明显错误,这是因为,作者为创作这部小说费尽了心力。他花了三年时间狂读科普著作、科研评论文章和网上能获得的各种资料,以使自己成为该领域的半个行家。他遍访了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几乎所有德国科学家,甚至还去加拿大温哥华拜访一位专家,向他们了解一些科技细节。一位被沙青采访的科学家说:看得出来,沙青为采访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精心的准备,他的气体水合物知识已经相当丰富。沙青将被采访的几位科学家的真名实姓用到了小说中,其中有的人闻讯后非常害怕,因为西方文学界有“糟践”科学家的传统,书中的科学家往往不是偏执狂,就是不谙世事的傻瓜,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被沙青描写成了什么样子。在阅读小说后,他们都松了一口气:自己的形象还可以。好莱坞著名女演员兼电影制作人乌玛·瑟曼(Uma Thurman)已经买下了这部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沙青闻讯很开心,他表示,希望好莱坞著名影星乔治·克鲁尼和刘玉玲来扮演男女主角。[3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颁布了《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可见政府对科普的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参与科普工作的多半是科技人员,其他各方面力量加盟科普的还不算多,科普统一战线尚未形成。科普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参考文献

[1]               Jo Ann M. Valenti, Science and the Stars, Science Communication, 2006, 28 (1): 144-169

[2]               武夷山,艺术博物馆应接入科普行列,科技日报,2006111

[3]               Britta Danger, A novel reality, Nature, 2006, 443 (7111, Oct. 5): 5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370.html

上一篇:科学与诗
下一篇:《自私的基因》是怎么成功的?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