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平教授昨天(2011.4.16)写了篇博文“研究生培养该不该有淘汰制?”【1】,最后指出“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成长,而不是将潜在的人才“挡”在门外,而研究生的能力及其发展潜力只有导师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研究生培养的淘汰制是否应以导师的评估意见为主,而不是入学考试成绩说了算”。这个话题我很感兴趣,也多少有些发言权,为此要赶紧写篇博文。我的观点是,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应该引入“淘宝”制。
从2010年夏天开始,一向跟不上潮流的我终于也开始网上“淘宝”了,通过网上购物网站,经常通过淘宝网等网站买些自己用的电子元器件、小仪器、工具用品,充分感受到这种购物模式的便利,也在实践中逐步对网上“淘宝”的机制。按我的理解,销售者和购买者通过互联网“直接”联络,商品信息量充分可见,由中介提供财务担保,成交后销售者和购买者之间互做信誉评价并进行公开等等,都是与传统的商业模式有很大不同的。鉴于目前的教育也呈现了商业化趋势,而科学网大学的概念和模式又正在被热议,因此我斗胆提出把“淘宝”机制引入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过程。
导师招研究生和学生报考研究生、选导师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淘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像一个采购者,左手本科成绩单,右手学费,后面书包里装着各种奖励和考试证书,准备去“购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在报考之前,他们可以“海选”大学或研究所,确定自己心仪的招生单位,甚至一开始就直奔导师而去。相比之下,导师招学生没有那么大的自由度,只能在报考本单位的学生中进行选择,甚至只可以选择少数与自己建立了直线联系的学生。如果采用比较理想化的“淘宝”模式,就应该有一个大网站全面收集全国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的信息,建立一套索引系统,让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查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单位和导师,并能够按照地域、特点、成就(发表文章、获得专利、完成科研项目、获得科教奖项等)、工作条件、评价和信誉度等进行分类,以便于选择。
打算“被海选”的学生,也可以先通过可以被认可的统一制式的考试,取得必要的报考资格,然后通过招生网站提供的互动交流工具,与自己感兴趣的导师联系,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直接交流(类似QQ、MSN视频聊天,但全程录音录像存档)进行网络面试,互相考察。这种网络面试的好处很多,可以避免学生在面试阶段的很多奔忙之苦和巨大花销(当然这个对拉动内需、增加GDP不利);在“一对一”模式中,师生交流地位比较平等,可以互相提问;在“一对多”模式中,导师还可以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多个报考学生进行抢答,直接对比学生们的反应能力。
要用“淘宝”模式进行研究生招生,不仅仅需要有个交流沟通平台,还需要有中介提供支付保障。这个中介至少要发挥几个方面的作用:(1)标准化制式考试,学生通过这个考试取得基本资格;(2)双方的信息保障(包括基本验证);(3)网络技术支持服务;(4)合理且可操作的双方信誉评价系统,这种信誉评价面向拟报考导师的学生以及毕业学生的求职单位公开,便于选人时作为参考,但不对更大范围的受众公开;(5)适度的资金中介保障,包括学费支付和奖学金支付。
这种构想能否有效地实现,“信誉”是核心。在招生阶段导师要靠实力和信誉去争取学生;在培养阶段,学生也要建立自己的信誉并以它作为担保争取更好的前途和钱途;在全过程中,中介系统(目前的教育部在某种程度上讲在发挥这个作用)更要靠信誉维持运行。
如果在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中引入这种“淘宝”机制,我相信更多的学生们可以“淘”到适合自己的好导师,导师们也可以“淘”到自己满意的好学生,或许还可以因此避免很多原本不必要的“淘汰”。
最后,顺便自荐本文到“研究生招生”专题。
*********************************************
参考:
【1】 曾庆平:研究生培养该不该有淘汰制?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1238&do=blog&id=433788&from=space
本文已在《科技日报》发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