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天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one1971111 数学博士学位;现从事图像处理、信号处理的算法和系统研究。

博文

科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家继续做“穷人”

已有 32050 次阅读 2010-11-18 08:20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研, 穷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本来是赞赏出身贫苦的孩子很早具有一种独立能力。正因为如此,很多老师喜欢招农村出来的学生做研究生,可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当家之后,可能继续做了“穷人”。对于做科研来说,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谨小慎微和小富即安的精神极大地阻碍了科研的进步。(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的,此文不是为了贬低农村人,而是为了激励)

首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主观上的意愿,而是客观造成的。人的天生并不是喜欢艰苦,都是喜欢享受,获得精神或者肉体的愉悦。只不过,在穷人家里,没有条件去愉悦,为了生存,只能去努力奋斗,给人一种假象,就是穷人的孩子都很出息。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奋斗的精神绝大多数并不是来源于主观上的认识高度,只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当基本的物质条件提高了之后,这种奋斗的发动机就没有了燃料,也就可能和其他有了物质基础,流于生活的人一样碌碌无为。这就是小富即安。这样的孩子在做研究生时,很容易就被小小的机会给吸引,而忽视了更大的机会。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生以家庭需要经济支持为借口去打小工,为了家庭而放弃专心做科研的机会。即便做科研,也反映了浅尝辄止的特点。反映到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敢思考,不敢突破。

其次,穷人的孩子见识往往起点低。由于条件所限,穷人的孩子除了读了教科书之外,很少有机会去吸收其他书里的营养,精神中有过多的父辈传下来的各种社会经验,而这些经验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并不高明的,仅仅是求生的基本法则。当这样的孩子面临更复杂的局面时,就缺少相应的高级智慧去解决。用较低级的技巧去解释或者解决高级难题是无能为力的。我们经常看到所谓的暴发户,其行为往往很乖张,看起来不可思议,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驾驭得到的财富,不能把得到的财富转化为更有利的条件,做更大的事,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这样的孩子做科研之后,可能不能适应得到的成功,成功反而成了累赘。

复次,穷人的孩子可能有成长的缺陷。比如,童年物质的匮乏,可能导致成人之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童年老受到歧视,成年之后可能就对别人的看法特别的敏感,不大容易听得进去批评;童年缺乏成功的体验,成人之后可能会过度放大自己成功的经验。以上的缺陷都会在人生的发展路上变成大的拦路虎。也正是这些拦路虎,可能使得我们在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之后止步不前。与其潜力相比,依然是个“穷人”。这些理念在研究生选题的时候非常有害,带着功利心去做课题,无疑问是没有出路的。

再次,与穷人的孩子相比,富人的孩子也并不好过。富不过三代,是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也是因为富人的孩子并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而是被资源控制,变成了本能的奴隶。而且,即便是父辈成功了,这种成功往往不能复制在子女身上,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使得父母过多的用自我的经验去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自己成功了,孩子失败了。很多家长在孩子读研究生的时候依然干预,其实他们自己并不真正懂得科研,对于学生的培养是很大的干扰。

最后,人都是被自己得到的东西控制的。不管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的孩子,其实只有一件事要去做,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自己成长的环境,超越自己知识的限制。得到的一切东西都是双刃剑,在看到好的同时,一定要看到其带来的危险。

总之,为了做好科研,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超越自己的出身,忘掉自己的出身,尤其是忘掉曾经的悲情。树立远大的目标,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全新的、客观的、更完善的人,做一个高贵的人,拥有高贵的灵魂。唯如此,才有可能做更好的科研,而且更好的科研才能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才能对别人也产生更加正面的影响。英雄不问出身,但是出身会影响成为英雄。

后记: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一般家庭或者贫困家庭出身。我只希望学生们能够看清楚自身的很多问题,不断地进步。也是我自己多年的思考和担心的问题,我也这么一直提醒自己的,不要被自己的出身束缚了。绝不是意味着富人的孩子更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384903.html

上一篇:真诚地做科研,不做咬着尾巴的狗
下一篇:中国如何创新,从寂寞开始
收藏 IP: .*| 热度|

23 冯胜飞 陈金华 黄林科 李宇斌 秦占杰 张海权 武夷山 毛飞跃 邵伟文 孙学军 朱志敏 张开明 金小伟 李学宽 唐常杰 齐霁 武京治 徐耀 薛常喜 刘庆丰 余国志 张玉秀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