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科学家们眼中的师生关系(献给教师节) 精选

已有 14702 次阅读 2008-9-9 15:34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师生关系, 教师节



又是一度教师节!衷心感谢学生们的鲜花,同享教师节快乐。(上图鲜花为本组学生2007年教师节时的一片真情)。

“导师这个词最早是荷马(Homer)开始使用的,他在其作品中让出远门的奥德修斯(Odysseus)将儿子忒勒玛科斯(Telemachus)托付给“忠实而博学”的导师。但只是在近世导师这门职业才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莱文森发现,早期成人阶段的一个关键任务是找到一名导师。做一名导师是人到中年的一大满足。”(摘自《师从天才——一个科学王朝的崛起》,罗伯特-卡尼格尔著,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为人之师,虽有成就感,但感受更多的则是压力与挑战。唯恐才疏学浅、半瓶子醋,误人子弟;唯恐没有好的idea,让学生们白白hard work。唯恐产出的学生过剩,日后没有称心如意的工作。

为人之师,自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悟。历经十载,好像已找到些感觉,也确有弟子争气、学有所成(有二人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为证),便也添了几分自信。按照上文追溯,为导师者应“忠实而博学”也。自觉得“忠实”还是问心无愧的,“博学”则差之甚远,实在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深知:“博学尚未成功,为师必须努力!”

下文是平日读书偶拾的一些大牌科学家们关于师生关系的语录,觉得很是耐人寻味,感同身受。值此教师节之日,与大家分享。

1)            导师如果有一个出众的学生,就会感觉自己有了一个儿子。当然,我也希望不远的将来能涌现出一对对母女般的师生。当我们建立起师生关系之后,彼此之间密切相连的感觉便甚于其他任何东西。即使导师已逝,这种紧密联系的纽带也将延伸,不会中断。(卡尔-杰拉西,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教授。摘自《激情澎湃——科学家的内心世界》,刘易斯-沃尔珀达、艾莉森-里查兹著,柯欣瑞译,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

2)      我一直认为,杰出物理学家的示范作用和个人魅力是唤起年轻人献身科学的有效催化剂。……研究者永远都是学生,不断有新的东西需要去学习,包括学习使用新的工具。(科恩-塔诺季,法国高等师范学校)

3)            在我四十年的教学、研究生涯中,我遇到过许多杰出的学生。我由衷地喜欢和感谢他们。没有学生的参与,我的许多研究都无法进行和完成。我想,学生们同样爱我这个老师。学术纽带将我们牢牢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的大家庭。有此人生,我非常知足了!(约瑟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4)            跟其他社会领域一样,科学需要的是那种知识渊博、训练有素而又勇于接受高风险挑战的“初生牛犊”;无论对成就个人功名还是对造福社会大众而言,情形都是如此!(曼德尔布洛特,美国耶鲁大学)

5)            我对于年轻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对所有领域年轻科学家的建议是,我们大多数人无法如爱因斯坦那样可以独立地工作于远离压力和喧嚣的环境之中,但应当谨慎地选择加入一所或一个能使你取得一流科学成就的大学或研究组。(莫辛斯基,墨西哥国立墨西哥自治大学)

6)            我从学生那里也收获颇多,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新探索的起始点。例如,为了回答“构成一块金属需要多少个原子”,我花了数年时间做实验才给出了答案。与年轻人在一起工作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它常常令我忘记年龄,思如泉涌。(拉奥,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级科学研究中心)

(上文第2)— 6)条摘自《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编,赵乐静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教师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38314.html

上一篇:研究员们为什么不去听学术报告?
下一篇: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
收藏 IP: .*| 热度|

6 杨华磊 赵新铭 何应林 葛战鹏 蒋新正 杨玲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