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缺无之发现与发现之缺无 精选

已有 6289 次阅读 2010-11-11 06:4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缺无之发现与发现之缺无

武夷山

 

200671日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191卷总2558期)发表了Michael Bond对应用统计学家Nassim Nicholas Taleb1960年出生于黎巴嫩)的采访,采访记的标题是You can’t predict life’s black swansNassim Nicholas Taleb的著作《黑天鹅》(The Black Swan)被《泰晤士报》誉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的十二本著作之一。维基百科对他的介绍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Nassim_Nicholas_Taleb

 Nassim Nicholas Taleb强调,有些事件的发生频次较低,但影响重大,不能因为其统计意义不显著就不予重视。

Nassim Nicholas Taleb认为,目前,未能产生科学家所欲结果的那些研究和实验,往往都没有发表出来。于是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缺无(absence)之发现与发现之缺无就混到一起了。 (博主:比如,研究发现某药品无效,属于缺无之发现;在文献中找不到关于该药无效的报道,属于发现之缺无。可是,我们在文献中未见报道,不等于没人做过相关实验,只是他们未发表实验结果。一般说,人们只愿意发表正面的结果。)

作为学科体系的科学是充满怀疑精神的,而科学家个体未必都具备怀疑精神。这同金融市场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由非理性的个人支配着的市场可以是非常理性的。结果,金融市场和科学这样的事物都会导致过分自信。

 

博主:说起来,科学是客观的。可是,人们都愿意发表自己建立的假说被验证了的正面结果,而不是假说被推翻了的负面结果。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众多此类行为的综合性结果,便是我们本以为可信赖的客观结果并不那么客观。比如,有10项独立的研究确认某药品有效,我们很高兴,却没有想到,也许还有30项研究认为该药品无效或效果有限,只是这些研究未能发表而已。那么,我们只依赖已经发表的结果所得出的结论,恐怕是误导的结论。

看来,我们急需创办专门发表负面结果的科技期刊,尤其在医学领域!这些负面结果,对于做实验的科学家个人也许是悲剧,但它们的集合将对科学事业和人类福利做出不可限量的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82542.html

上一篇:一位新西兰管理学教授的自嘲打油诗
下一篇:欧盟成员国的科技治理方式
收藏 IP: .*| 热度|

42 曹俊兴 茹永新 刘洋 赵星 王桂颖 陆绮 毛飞跃 周少祥 阎建民 彭思龙 梁进 李万春 曹广福 赵凤光 王号 张焱 陈国文 刘立 何学锋 吉宗祥 钱磊 金小伟 汪超 刘玉仙 蔣勁松 高建国 孙静宇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李毅伟 祁峰 党晓栋 王孝养 郭鸿 朱新亮 xiexmbs colorfulll rg9981 WeiBin628 shh315 hcsprings

发表评论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