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袁贤讯老师的一篇新鲜出炉的博文,最初标题相当惹火,后来改为——“强求研究生服从,不见得是好主意”【1】,直批曾庆平老师刚刚贴上来的新博文“研究生不必在乎做什么课题”【2】。据袁老师说,他的博文是在冒着“红烧肉烧锅”的风险写成的,能在做一锅红烧肉的时间里写好一篇博文,绝对是快言快语之快手,佩服!俺看到“红烧肉”常常“食指大动”,不过看到关于指导研究生这类话题的时候更会情不自禁地要“十指大动”——让十个手指在键盘上一通蹦跳地写上几句,所以也来凑个热闹,掺和进来说几句闲话,就说说“指导研究生”和“做红烧肉”这事儿。
先说做红烧肉。做红烧肉的必要条件是要有肉、有锅、有火、有调料,缺了哪个都做不成,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有会做红烧肉的人,例如袁老师。我喜欢吃红烧肉,但不大会做正宗的红烧肉,只好在网上找个图文并茂的菜谱【3】给大家看看:
看到没,做红烧肉您必须选五花肉,还要配上若干调料,做之前需要处理(浸泡沥水),然后是一套看似标准操作,但技巧性很强的程序,最后才能做出好吃的红烧肉来,而吃饭居然也有汤拌饭(我喜欢这种)和干吃两种套路。
下面说说指导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和“做红烧肉”表面上看是两码事儿,一个是科研院所的导师们在实验室里做的工作,一个是大师傅们在厨房里干的活儿,虽说都沾了个“师”字,但此师非彼“师”,自然颇有区别。二者发生关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导师本身厨艺相当高明,上得讲堂也下得厨房,不但善于讲课和指导研究生,也善做红烧肉;一种是这两件事在道理上是相通的。对于前者,我没多大发言权,对于后者,我觉得相似性不少,所以格外值得探讨。
做红烧肉要选料,指导研究生先要招人。只有用11块钱一斤的“五花三层”的五花肉才能做出好吃的红烧肉,您买比这价钱还贵的里脊肉做出来反而不好吃,这就是选料的学问,这时“只买对的,甭买贵的”。作为导师,招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根据实际需要去选人。如果您的课题很难,对学生的基础要求非常高,那就要精挑细选,真正够条件的学生才招进来,和老师一起切磋琢磨学问,相信能做得很好。千万别见学生就招,否则过后可能是老师和学生互相“折磨”,学生嫌导师给的题目难、指导不到位,导师抱怨学生基础薄、能力差,到时候导师完成不了任务,学生也没法按期毕业。如果导师的课题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太高,就不要去强求多么好的“苗子”,否则招上来一个自视奇高的学生可能会在工作中觉得导师的课题没意思,甚至认为导师的水平太低而在误人子弟。毕竟招学生本来应该是个“因题选材”的过程,这时找对了人最重要。
如果学生都已经招进来了,下面就是如何带学生的事儿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常说的那四个字——“因材施教”。导师在分配题目和任务的时候,应该多想想面对的这个学生适合做什么,尽量给其一个能和现有基础和个人能力匹配的题目,这样效果会毕竟好。如果枉顾学生的现状,毕竟随便地安排一个题目,遇到毕竟听话、做什么事情都比较认真的学生当然没有问题,如果遇到个性太强、甚至比较自我的学生,就容易发生抵触甚至产生巨大的矛盾,结果会很糟糕。
如同做红烧肉要讲究的那些火候一样,熬糖的火候不到,肉的颜色就不会鲜艳,如果熬过了,则又对成色和味道都有不良影响。具体到带学生的过程,就要讲究技巧,到什么阶段就该做这个阶段的事情,早了不行,晚了也不合适。不能让学生在没有获得足够教导和培训的情况下就贸然开始他们不能胜任的工作,否则会遭遇挫折而打击信心和泯灭兴趣;也不能在需要提升和进阶的时候仍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否则会让他们认为工作太过枯燥和乏味并失去前进的动力;该做实验的时候就要做实验,该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写文章,只有把握好节奏,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做红烧肉的大师傅们有的是经验,会调动自己的感官(眼、鼻、耳、口和触觉)去判断火候。带研究生的导师(个别高手堪称大师)也应该利用自己的经验,在制定了一个培养的方案或规划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在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了解他们的想法,在必要时及时地调整工作的安排。就像不能够根据锅里的动态及时操作的大师傅做不出好吃的红烧肉,工作方法过于简单机械的导师也难免会在指导研究生的时候遇到麻烦。
~~~~~~~~~~~~~~~~~~~~~~~~~~~
参考:
【1】 袁贤讯:强求研究生服从,不见得是好主意(2.0版标题,1.0版太惹眼,袁兄已在我写博文的这段时间里进行了修改,我也赶紧改过)
【2】 曾庆平:研究生不必在乎做什么课题
【3】天天美食:http://www.ttmeishi.com/CaiPu/1eec4237fe8f86a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