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教授更具社会责任感
精选
已有 9542 次阅读
2010-10-16 19:50
|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 |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
材料科学, 教授, 国际会议, Workshop, 非晶态金属
10 月 12-15 日,在北京参加了“ Sino-German Workshop of building the bridge between physics and material science in amorphous metal ”。期间,中德两国科学家就非晶态金属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基本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交流。除了中德两国之外,还特别邀请了几位本领域的美国科学家参加。
Workshop 的显著特点就是大家讨论。此次 workshop 全面向学生开放(免费参加),参与讨论。德方的组织者特别鼓励学生们向教授们提出问题 。每天的最后时段,保留有 1 个小时的“ Panel Discussion ” 时间,供学生们针对当天的报告内容提出问题,由教授们来回答。学生们也很活跃,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也是他们素日累积的困惑。教授们(主要是老外)耐心地讲解。如此场景是我们在国内学术会议上绝对看不到的! 一些资深的教授即使是在茶歇期间也被学生们围住,耐心地讲解一些基本的概念,纠正学生们的一些不到位的理解,介绍某些科学问题的历史沿革。老外们也对中国学生们拥有较好的英语水平颇为意外。据说,他们也与日本人合办过类似的会议,日方学生的英语水平远不如我们中国学生,成为交流的障碍。
与会的中国教授们都很“忙”,能够坚持三天下来一直专心听会者,仅有少数几位。 很多人做完自己的报告,便拂袖而去。“赶场 ”去应付其它与“搞钱”直接有关的会议。一句话,对于学问没兴趣。 对自己知识的匮乏,也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
Workshop 结束的次日早上,我与德方的组织者 S 教授在旅馆的餐厅里巧遇,一起共进了早餐。他对会议很满意。他对我说,你在这个领域里工作十多年了,当然对很多东西都很熟悉,容易理解。但学生们就不同了,他们可能会感到很困难,一头雾水。你经常参加国际会议,这个 workshop 结束后,你也不会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可是学生们就不同了,这个 workshop 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很可能会唤起其中的某些人对科学问题的兴趣或者激发他们的学术潜质,乃至改变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与生活。他问我,你第一次参加 workshop 是哪一年?回答是 1994 年。他说,他第一次参加 workshop 是在七十年代,第一次见到了该领域的大牌(老一辈)科学家,当时对许多术语和基本概念都不懂,脑子里一片空白。对报告当然也听不太懂,晚上回去便整理、写下每天的笔记,进一步地思考与理解。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们去提问题,不怕他们犯有错误。他还建议我们合办一些“ summer school ”,由教授们针对某些专题问题给学生们上课,讲解,让学生们尽快地掌握基本概念,夯实专业基础。
Workshop 结束了,令我感受深刻的是,欧美国家的教授们远远比我们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大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他们这些资深科学家的使命早已发生了悄然转变 ,不再是为自己(或者自己掌控的利益集团)搞项目、捞钱、争资源,而考虑的是如何吸引优秀、睿智、真正有潜质的年轻人进入他们所在的研究领域,真正让这一科学领域得到可持续地发展。也正因如此,他们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赢得的是人格魅力与学术上的尊严!
( 2010 年 10 月 16 日 ,草于北京首都机场)
相关连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徐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373954.html
上一篇:
“石墨烯”摘诺奖,让俺意外有三 下一篇:
明天是你的生日:SY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