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是,如果从教育目的上讲,实际上并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培养方式。作为导师,最最重要的责任是教育人,培养人,但许多人并没有这样考虑问题,所以才有了许多抱怨嫌弃学生素质低的情况。实际上,底子差的学生上升的空间更大,更需要加大培养力度。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就是因材施教,当然这样也对导师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作为导师,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是吗?但并不是所有导师能这样想,甚至有个别导师会希望学生能给自己带来多少效益。
我指导的学生中,有来自比较好学校的,但更多是来自比较基层的学校,甚至有一些先专科后本科然后研究生的跳级学生。这些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学生,有一些共同特点:基础理论和英语水平差,实验操作经验少,自信心比较差;特别渴望成材,珍惜机会,能吃苦且听话。针对学生这些特点,我一般的做法是。开始磨合阶段从简单实验操作开始,指定老师手把手指导,指定课题内容。一旦获得初步研究结果,就进入比较长的中期阶段,强化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的意义,这个阶段一点有好的实验结果就反复强调:“你正在从事全人类唯一的研究工作”,这句实话,没有错,言外之义就是你是科学家,至少你将成为科学家。这个阶段学生一般情况下会对实验特别特别着迷,自信心增强,但由于基础理论和英语文献阅读太少,往往对分析数据存在胆子小的问题。因此这个阶段也要提出阅读专著和文献的必要性。中期阶段的培养,就是反复强化,反复要求,在这个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收尾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当然是形成研究论文,当然比较好的标志是能发表SCI论文,由于这些学生英语基础比较差,能独立写出可发表论文的可能性比较低,一般我是让学生自己独立写,先一起讨论写作思路,然后分部分写成论文,一般这种论文是很难用来投稿的,当初稿写好后,在找英语比较好的老师帮助修改,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让论文逐渐达到能投稿的水平。最后投稿,修回阶段主要是让这些学生自己来完成,这个阶段学生是比较苦的,但最后文章发表了,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这个时候他们的自信心已经比较高了,这可能是他们将来工作学习最有价值的改变。从2001年到现在,无论来自什么学校,我指导过的所有研究生做的研究全部都能发表SCI论文,应该是最能说明这种培养方法有效的证据。
总之,表面上培养基础差的学生比较辛苦,收益比较低,但作为导师,从培养人的角度考虑,越是基础差的学生,培养的综合效益越高。想想,如果我们能培养一大批这样的人才,一大批导师培养特别一大批这样的人才,我们整个中国科研队伍素质将是多大的壮观景象。因为他们才是科研队伍的最大基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