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早起来上科学网博客看新博文,看到了吴飞鹏老师的新作“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1】,要效仿当年的程咬金的招式在现行体制的一些潜规则上砍上三斧子,争取解决目前存在的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拜读之后,我忽然想起在单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中,程咬金的绝招是“三斧子半”:(1)砍脑门;(2)扎眼睛;(3)劈排骨;最后半招——捎带脚。吴老师一口气使出了前三招,还留下半招给我们,我便想顺势也写篇“捎带脚”的博文,说说如何让年轻人有个“奔头儿”这个话题。
所谓的“奔头儿”,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这种目标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奋斗目标。有没有奋斗目标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状态。有远大目标的人,因为能看到或者预见到未来的“头儿”,所以知道往哪里奔,也就知道努力奋斗和拼搏,其中“奔”的线路清楚而做的好的那些人,可以熬出“头儿”——真正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每天的所作所为可能更像随机行走,结果一辈子很可能都是碌碌无为,啥事儿也没干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有目标要比没有目标好,有大目标比小目标好,有远景目标比鼠目寸光好。
我们说要有目标,下来就该是有怎样的目标或者说奔哪“头儿”了。世俗点儿的“奔头儿”(具体目标)无非是当大官儿、赚大钱、出大名甚至娶大美女等等,这当中可能还有交集,最高层次的估计是把这些一网打尽、通吃干净。把这些目标写出来确实显得俗了点儿,但这是当下中国的实情,不坦然面对反而显得虚伪。其实这些目标总结起来就是“获取”最大、最好的资源。俗的说罢,咱在说说层次高点儿、有些抽象的目标——贡献。如果有人说要立志解决人类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立志解决重要的理论问题或揭示自然界的重要谜团,这绝对是重大的贡献,并且也是很高层次的目标(雅得要死,简称雅死),可惜这要是明说出来照样得准备迎接纷飞而来的“板砖”,因为大家回觉得这种目标制定得很不靠谱,而且说出来的人必定虚伪。看来明说出来“奔”哪“头儿”都不好,其实如果一切正常,大家真正做的是两头兼顾,这样才比较合理。
其实吴老师在他的博文中砍出去的“三板斧”的目标是“三衔”——官衔、头衔和奖衔(奖项和级别)。这三衔是目前学术界很多人的“奔头儿”所在,而且相当多的人绝对不会满足于获得其中之一,总是在争取“三衔”齐响,当然次序或可分个先后。能成功奏响“三衔”以前通常是中老年人,现在却正呈现迅速“年轻化”的趋势。因为有了众多成功范例,所以想效法先前成功人士的光辉足迹亦步亦趋地走下去的年轻人已然不少,做法上也无非是“大干快干加23干”(本来是“巧干”,被人误读为“23干”)。我这里所说的23干,其实就是官衔、头衔和学衔一个都不舍地在2~3个方面(科研、行政、教学、社会活动等)同时干,结果其实哪个方面干得都有些三心二意一次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却可以用不公平的方式攫取到资源,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会有些人用这种方式,在其实并没有能被大家公认高水平的情况下,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进而获取相应的利益,一步步地实现其“奋斗目标”。这是目前学界的现实情况,我们也不用假装没看见回避它。之所以这种风气会悄然兴起甚至有盛极一时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吴老师的博文和此前很多博友的文章里面都已有所分析,我不再赘述。我要抡的这半斧子“捎带脚”,就是要砍砍(侃侃)导致作为科学家伙的年轻人生出“心魔”(急和贪)的一些外部因素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建议。
经常有人批评现如今的年轻人太浮躁了,其实把这事儿说得再明白一点儿就是很多年轻人太急于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以至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便是急。年轻人(其实我勉强也算年轻人)心急的原因很多,有纯生理因素的(年轻,血气方刚)也有心理因素的,这些统称内因;当然除了内因以外还应该有外因,也就是促使他们心急和焦躁的外部环境因素。晚70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时运不济,赶上了出生高峰期,这使得他们在任何阶段(升学、就业等)都面临激烈的竞争,要想脱颖而出,要么你是有足够强大实力的天才人物,或者你有不简单的背景(或关系网),这两样能帮助年轻人迅速“成功”;如这两样不幸都没有,就只好去和别人比拼速度了,下手快、干得也快的也能显得比较“成功”。既然要快,就难免“萝卜快了不洗泥”地一路飞奔急功冒进,结果难免由于心太急而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让年轻人不急,稳扎稳打地进步,就只能先牺牲点儿效率,公平公正地给每个年轻人提供尽量均等的机会,让他们循序渐进地不断进步。
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贪”,什么都想要、都想多要,在索取方面表现得很不含糊。这其实也有客观原因,我们先抛开中小学和大本阶段教育不到位所产生的问题不说,单就年轻人成年以后到不惑之年之前这个阶段来说,有些外部因素造成他们的“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面临着很多必须做的事——买房、结婚、生子和赡养父母等,这些事一路做下来要花很多钱,而且这类支出也呈飞涨的态势,而以年轻人不高的薪水要支撑这些比较困难,所以只好想方设法地赚钱,于是对待钱的态度上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贪”。除此之外,有些年轻人由于缺乏经验,可能不善于评判自己的工作(和别人的工作)状态和成果状况,会一味地追求高、新、特和多,什么都想做,结果可能造成很多研究都深入不下去,做的都不到位,一路忙下来,反而收效不大、乏善可陈,这便是“贪多嚼不烂”。造成这种现象的外部因素是对年轻人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同时年长的、有经验的研究者没能帮助他们发现并解决这类问题,只是被动地等待他们吃尽了苦头后自己渐渐悟出道理。比较合理而且可行的做法是长者们帮助年轻人选定目标,并设计好前进的线路,甚至帮他们掌握把一个复杂的大问题分解为一连串难度逐步增加的小问题的思想方法。
总之,年轻人应该有个“奔头儿”,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老师和其他长者应该充分借鉴自己的经验,帮他们实现目标。
~~~~~~~~~~~~~~~~~~~~~~~~~~~~~~~~~~~~~~~~~~~~~~~
参考:
【1】吴飞鹏:给年轻人平静的心和更多的机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11142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