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 精选

已有 15022 次阅读 2008-7-2 13:1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

武夷山

 

王志明老师在国际学术会议的虚实一文中说,“对国际学术会议了解的越多,我越困惑,以至于我自己都找不到想参加的会议了…… ”。我想,对于年轻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还是很有益处的。下面说说我第一次参加国际会议的经历。

199189-12日,我去印度班加罗尔出席了第三届国际情报计量学大会。当时我只是中级职称。本来,我没有打算向这个会议投稿,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工作水平恐怕还达不到国际会议所期望的要求。本所的留美归国博士屈慰双对我说,“不要以为国际会议高不可攀,试一试”。于是,他一脚把我踢到了国际会议上。后来我就知道:对于自信心不足的人,需要有人善意地踢他(她)一脚。

该会从72份来稿中评选出32篇论文,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101名代表出席,华人学者只有两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只有我一个。另一位华人学者从台湾赴美留学,拿博士学位后在一所美国大学教书。我与他在学术上很谈得来,但在台湾归属问题上观点迥异,好在我们能求同存异。最值得高兴的是,国际情报计量学界的大腕人物来了七八位,我与他们结识了,其中有些自此以后就一直与我保持联系与交流。

班加罗尔的一些印度朋友对我说,他们见过西方国家的很多人,但从未见过中国人,因此把我视同大熊猫。我走到哪里,都有印度朋友要与我合影留念。从当时我观察到的情况,他们的计算机设备(包括国家统计研究所的计算机)与照相机都比我们中国常用的要落后许多。但是,印度学者的数理能力很强,他们很多论文都是数学建模方面的。

我的发言引起了较大兴趣,由于我超时了,主持人只允许两个人向我提问。但在随后喝咖啡时,又有好几位来与我讨论。对我论文感兴趣的代表来自印度、美国、法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

会上会下,我与约30位代表进行了接触交谈。初步交流为后来的交往合作奠定了接触,可以说说的几件事是:

――会上,我向国际著名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学专家兰卡斯特教授和国际著名的比利时情报计量学家Egghe发出到我所来讲学的邀请(后来Egghe与我们多有接触)。

――印度国家科技信息系统中心的一位代表说,愿意与我所交换Newsletter

――另一位印度代表表示,愿意与本所就情报计量学在科技政策领域的应用开展合作研究,愿意提供其论文供我们翻译成中文在中文期刊上发表(我们后来做过这样的事)。

――印度学者S. Arunachalam邀请我向他担任编委的一个印度杂志投稿(后来我投了稿,这就是我的第一篇SCI论文,不过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份印度刊物是SCI源刊物)。他与我至今是好朋友。

――墨西哥科学与人文科学情报中心的Jane Russell女士应允,不断向我邮寄关于拉美国家科技发展的资料(她做到了)。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Nora Narvaez-Berthelemot答应寄给我关于欧共体科技指标的资料(也兑现了)。

――Egghe主动向我赠送他多篇论文的抽印本。

――后来,美国那位华裔学者曾与我长期保持联系,还邀请我在他主编的英文刊物上(不是SCI源刊物)发过不止一篇文章。

 

   这是我第一次单人出国,就自觉地为公家省钱。到达机场后是半夜,我竟然敢一个人乘公共汽车,不坐出租车(先打算乘出租车,但出租车司机不肯打表,我就愤而转身)。住了个价钱便宜的破旅馆(这才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卫生间渗水把房间的地毯都弄湿了。卫生间连肥皂都没有,给服务员小费他们才送肥皂。从住处到会场,我多数是步行。也乘坐过几次没有车门的蹦蹦车,一路上提心吊胆。总之,真的是省吃俭用。当时没有包干制,是实报实销。等我回国后,去所财务处报销时,财务处的同志惊叹地说,“从来没有见到一个人出一趟国才花那么一点点钱!”

 

   总之,出席这一会议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步。物以稀为贵,对于尚未实现零的突破的年轻人,国际会议应当是很好的舞台,其作用是科技期刊这个平台无法替代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1041.html

上一篇:科学、民主与多样性
下一篇:"锤炼式"翻译练习(我的翻译课教案之七)
收藏 IP: 124.127.223.*| 热度|

8 化柏林 杨冠灿 高虹 唐久英 闫钟峰 吴跃华 王中良 刘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