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joy lif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xt3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万言文

博文

我的老师们(四)——高中老师(1)

已有 7359 次阅读 2009-9-16 19:35 |个人分类:光阴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纪念, 记忆, 老师, 影响, 教导

我的老师们——高中老师
 
在说老师之前,先上几张照片,说说学校。
 

 
这是太原五中网站的首页(太原是比较封闭和落后的城市,还不注重网络的功能,很多学校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比如我的小学和初中学校)
 
 
 
 
以上三张是2006年10月太原五中庆祝百年华诞时壮观的场面。
 
这是2006年9月,学校的书记、校长和部分老师来深圳参加太原五中深圳校友会庆祝母校百年华诞时的合影。除了当年的学生外,还有几位原五中,后调入深圳教学的老师。
 
 
以下是八七届同学与母校现任书记(前排右二)、校长(前排右三)、部分老师的合影,其中我们109班的有四位同学。
 
 
这是我们八七届在表演节目庆贺母校百年生日快乐!
 
 
再看看这里的校友,杨靖宇、彭真……,太原市很多家庭祖孙三代是校友。
 
 
太原五中是太原市两所省重点之一。这里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压力之大竞争之烈可想而知。
 
第一位说的当然是班主任老师——毕定恭,男,语文老师。当时四十多岁,戴着近视镜,头发有点儿白,一直是板寸。说话很斯文,有风度,写字很漂亮,多才多艺,二十多年了,毕老师已经退休了,但风采不减当年。
 
以下这段话,是现任凤凰卫视评论员的李炜先生写的,可见毕老师多才多艺的历史悠久。
 “一个中学的水平就能排出全场舞剧“白毛女”,这就是70年代初,一个叫毕定恭的32岁的河南年轻人策划、导演和组织的巨大成就。就是以现在的财力和学生的才华,组织这样的一场节目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工程。可在当时学校资金缺乏,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位年轻的教师创造了今天看来是一个奇迹。这位毕老师就是我当年的班主任,虽然是语文老师,但是酷爱音乐。由于是我的班主任,所以我也有机会混进了乐队,虽然我的乐器水平不很高。 这个中学當年乐队和舞蹈队的不少人成为专业人士,有些现在仍在北京战友文工团,上海歌劇院、山西省歌舞团等單位担任技术要职。”
 
毕老师退休后成为太原市直属机关老干部合唱团的团员,继续他对音乐的爱好。以下是《太原日报》2009年5月17日的报道。“温馨浪漫夕阳美——记太原市直属机关老干部合唱团”中对毕老师的描述。 
“一头银发,满面红光,精干利落的毕定恭原本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才子,同时,他还是一位声乐爱好者,他有清亮圆润的嗓音,也有组织策划的才能,他牵头组建了合唱团的乐队,还担任了合唱团的策划组组长。每一次演出,都离不开他精心的策划和运筹。”
 
【2011年7月补充】
毕老师的音乐才能在退休后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挥,2010年太原五中重阳节的晚会总筹划就是毕定恭,还担任了笛子伴奏,当然也有独奏。下面就是当时的演出照片。

 
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他又带领离退休的老前辈唱歌表达对党的热爱(下面照片中后排左一),当然还有精彩视频(只是我不知道该如何链接到这里……)。

 
                                                     【补充结束】
 
回头说说当年给我们当班主任时的毕老师。
 
 毕老师的课讲的中规中矩,是适合考试的教学方法,没办法,来这里读书,哪儿有不上大学的?老师怎敢有丝毫差池。他是语文组的业务骨干,在带我们之前曾带了一轮初中实验班,这是要求顶尖的教学水平的。如果仅仅是这样,我也不会这么深刻地记得了。
 
毕老师的两个儿子都上大学了,我们就跟他的孩子差不多,老师性格开朗、为人热情,跟我们每个人都很好,跟家长也很熟悉。
 
周末带着我们一帮同学骑着自行车轮流到同学家走访、吃饭、玩耍,最远骑了45分钟到郊区的同学家吃新下的玉米。
 
在班里组织了小乐队,我还担任吉他手(就这样被激活了几个音乐细胞),虽然水平很低,也没什么时间练习,作为放松还是可以的,还参加了学校的文艺汇演呢;在业余时间扫舞盲,教我们跳集体舞和国标舞,记得当时有位男同学紧张得手冰凉、腿哆嗦。
 
每个假期要我们读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各两本,并写读后感。
 
还带我们去参观,比如食品加工产,看人家做蛋糕;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是少不了的。
 
当然学校的作息是不能变得,早晨出操、早读,晚上自修到十点放学。但是毕老师不像有的老师每天板着脸站在教室门口盯着学生,弄得大家都很紧张;而是每晚都要关照同路的男生一定要把女生送到家门口才可以回自己家,后来都成习惯了,大家就这样送了两三年。送了我两年的男生也在上面的照片中。
 
后来有的人认为,我们班的高考成绩在全年级位居中游,有些同学没有考到更好的大学,跟毕老师管的不严玩的多有关。或许是,但是不能肯定的是如果每天紧紧地盯着,学生在高强度的紧张和压抑下,究竟能学多好,高考成绩是否必定提高。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必定失去快乐的高中时光、失去难得的同学之情。很多人都知道,五中的校友是上大学后才认识的。
 
可以承受那种压力的天才肯定有,但大多数普通人是承受不了的。很多人都说黑暗的高中三年、痛苦的三年高中,我要说的是快乐的高中生活,忘不了窗外小树林中飘来的醉人的丁香花味。很多人做恶梦都会梦到高中、高考,包括我的弟弟妹妹,他们也是五中校友,他们的一位老师现在还是名师呢,但他们的恶梦从来都是高中时的情景。
 
但是我从来不会有这样的恶梦,虽然现在不是顶尖的地位和生活,但是平凡人过平凡的生活足矣。事实上,我们一个年级中,目前顶级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最多加上脚趾头,足够了。
 
难道我们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或被当成)天才而承受一生的恶梦吗?
 
在高考填报志愿前,毕老师对我们说了很多话,我记住了一句,不仅指导我现在的工作作风,也是我对很多师范生说的话。当时毕老师跟我们说:“报考医学院和师范学院的同学一定要慎重,因为以后你们的工作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机器弄坏了,可以修,但是病人和学生如果弄坏了,就不能修了。”所以我谨记我的工作对象是人!
毕业时送给毕老师的留念是什么,我忘记了,不会是什么大件的东西。但是老师送我的是一本毕业纪念册,贴了照片,写了留言。我没有用来写高中的留言,而是带到了大学,跟了我四年,在大学毕业时,请老师和同学写留言。
 
顺便再说一位语文老师,好像叫马茂德,马老师。很有个性和特色的老师。中等身材、白白胖胖、留着背头、国字脸上戴一副深色边框的近视眼镜,四十多岁了,仍然单身,据说挑女朋友(或老婆)的标准极其严格,几乎没人能达到。每天拎一个中号铝壶到办公室,下班后到茶房打一壶开水,回单身宿舍。听其他班的同学讲,马老师讲课很好听,可是怎么高考呢?没听过课没有感受。有一次,毕老师生病了,马老师顶替了两次课,领教了马老师的风采。开头紧扣教材,程序正常,慢慢地,进入了讲课状态,由课文延伸开了,不知到了哪里。马老师好像没有不知道的,引经据典,或娓娓道来,或激昂澎湃,令听者入迷,真的好听。一不小心,就要下课了,赶紧交代课后要看的内容,布置要完成的作业和练习卷。现在看来他更适合在大学任教,让他教应试,真难为他了,不过估计学生考试成绩至少能交待过去吧。这篇纪念性的文章写了另一个故事:http://wx.longcity.net/go.asp?id=33196
 
【2011年7月补充】人不论经历了怎样的风雨,都要度过自己的晚年。在网上看到了五中为高寿老人举办的祝寿会,马老师激情地朗诵了四言诗形式的贺词。

                                                           【补充毕】
 
接着要说的是代数老师,男,40多岁,不苟言笑。讲课肯定没问题,这里的老师,哪位在省里都是数得着的。我之所以要说说,倒不是埋怨,而是反思老师究竟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我把没上成大连理工大学的那1分,归到自身和数学上。当然不是因为那年考题难,也不是因为自己马失前蹄,意外失手,而是明知数学会拖后腿。原因是自己没有好好学(这绝对是主观原因),而不好好学的起因是老师。当时有段时间学校分房子,这是人生大事呀。老师可能分配的不理想吧,有情绪,上课也带着情绪,讲课明显不认真了。而我那时就犯傻了,想“你不好好教,我凭什么好好学你这门课。”就放松了学习,只完成作业,没有额外做更多的练习,数学成绩明显下降了。毕老师也发现了,跟我谈话,我理解了,但是再追赶谈何容易!咱又不是天才神童。
 
正因为此,做老师后,自己总是小心翼翼地,不把情绪带到课堂和学生面前,尤其是因为私事的情绪。
 
还有一位数学老师——几何老师。他让我知道了当老师的两个功夫。一是熟悉教材,融会贯通,当时老师告诉我们:“解几何就跟扒浆糊纸一样,一层一层扒开,都是基本概念和定理。”事实上,他讲课也是这样一层层扒开的。二是合理设计和书写板书。老师的板书每次刚刚好,一节课写满一黑板,写的很有条理,几乎不用黑板擦。工作后刚开始要做板书设计、写黑板,总会想起几何老师,真是神啊!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3156-255423.html

上一篇:我的老师们(三)——初中老师
下一篇:我的老师们(四)——高中老师(2)
收藏 IP: 58.254.92.*| 热度|

9 张海权 武夷山 郑融 杨秀海 苗元华 柳东阳 王立 马光文 刘华鼐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