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参加了所里今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包括材料学专业的笔试和口试)。总的印象是,专业课学得明白、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实在是太少了。
有相当一些学过“材料科学基础”的学生不知道常见金属(如金、银、镁、钛)的晶体结构是什么类型?不知道面心立方、密排六方结构晶体的最密排晶面和晶向是什么?有的看不懂简单的、含有共晶反应的二元合金相图;有的不知道固溶体和金属间化合物有什么区别?有的错答了“碳原子和钴原子哪一种在铁中的扩散速度快?”;有位学过《热处理》课程的学生竟然回答“马氏体是渗碳体在奥氏体中的固溶体”,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应该说能够进入复试的学生肯定都还是各个学校里不会很差的学生,其中有的还是专业(或班级)里的前5名。学生们学得不好,应该会的知识不会,能力低下,突显出“扩招”酿成的恶果。时下,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人满为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却又明显地缺乏真正拥有专业技能、社会所需的人才。我们的高等教育是否完成了为社会培养拥有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使命?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是否还会进一步恶化?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办教育?
按照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送孩子到大学读书的基本目的是通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使孩子获得某一项专业技能,从而具有社会需求的价值和相应的谋生能力。就个人来说,如果仅仅是持有一纸文凭,而并不具备货真价实的专业技能,不能够在未来为雇主带来利益与贡献,那么迟早都将会被摈弃、淘汰出局。无论你是博士、硕士,还是学士,都会如此。
为了使孩子们获得相应的专业技能,就必须使学生们学好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可是,从学生们的成绩单上,我们看到的是有的人学了一大堆不着四六、与学位专业毫不相干的课程,什么“孙子兵法”、“市场营销”、“食品营养学”等等。别忘了,你拿的是工程专业的学位。
学生们身上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课的知识来自于死背硬记,远非真正地理解,更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经历过相应的专业实验演示。比如,没有在金相显微镜下看见过珠光体是什么样,当然也就不容易记得其基本的形貌是什么样?没有做过(或见过)低碳钢的拉伸试验,当然也就不会对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屈服强度等性能指标、加工硬化等概念有真正的理解;没有见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当然也就不容易理解这些实验分析手段的用途,将来一旦真的需要时,也没有任何印象。可怜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学理工科的,没有相应的实验配套支撑,能学得明白那才怪了?没有相应的资源,就应该没有办教育的资质。道理很显然,一个驾驶学校,如果没有汽车让每一位学生去练习驾驶,光靠教练的“嘴把式”,学生们能学会驾车吗?
学生是一所大学的主要“产品”,不管你的楼有多大,经费有多少,论文出了多少,当你的“产品”在社会上市后,档次、质量如何?用户们心里自然都会有一杆秤。学校的品牌自然是由你自己“产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学生的质量差,学校也就砸了自己的牌子,后来的学生出路也就会越来越艰难。如此下去,只能是恶性循环,苦了孩子们。据说,曾经在某些人才招聘会上,有的单位明示:“XX大学毕业生免谈”。
让我们的孩子们受到名副其实的良好教育难道不是基本的民生吗?
别再忽悠什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了,如何能使大学教育的质量不再滑坡恐怕才是正事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