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星元:发酵原理后记:“四十字诀”诠释
《发酵原理》终于完稿了。在编著《发酵原理》的同时,还完成了一个四字联句,后来被称为“四十字诀”,因为它的形成与本书息息相关,把它写入后记,与读者们交流思想,与学子们共勉。
我深知,一切生命活动(包括思维活动)最终都要通过生命体本身的调节来实现。“四十字诀”文字稿形成的那一天,我就把它写入电脑屏幕保护的滚动字幕,就把它录入手机。当我在电脑前工作稍有放松时,“四十字诀”就会扑面而来,提醒我;当我在外工作十分疲劳时,随手按下手机热键,它就会模仿我的声音,播放“四十字诀”,告诫我。于是,我就能适时地接受自我激励,振奋精神。
“理想不灭,青春不老;生命不止,追求不息;面对现实,心态平和;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和而不同,稳操胜券。”这个“四十字诀”是一气呵成的,可又有谁知道,它已有几十年的酝酿史呢?
《发酵原理》课程前所未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偶尔出现在青年学生的梦中和咏叹中:“什么时候我们发酵专业也能有发酵原理课程就好了!” 创建《发酵原理》课程的理想,在这样的咏叹中萌生。紧接着“文革十年”,理想实现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然而理想终于没有破灭,也许是因为有少儿时代“时刻准备着”的信念在支撑。“四人帮”倒台时,我已三十出头,为了实现理想,奋起报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留校,皆大欢喜。年迈的导师需要助手,嗷嗷待哺的研究生“苗苗”们需要“保姆”,有志者需要实现理想的奋斗岗位。人的生存寿命相对固定,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就等于延长生命,浪费别人时间,就等于害命。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自己争分夺秒地工作,做实事、做好事的人永远年轻。这就是“理想不灭,青春不老”的由来。
学习主要靠自己,这对学生和教师都一样。大学教师的作用在于激起学生对知识的饥饿和渴望、给学生以追求真理的动力和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一代师生的成就是有限的,而世代师生的追求将是无限的。因此,“怎样去追求”才是大学问。流年似水,送走了一批批毕业生,而我这个永不毕业的学生,还背着大书包上学,参加一场场考试,为实现学生时代的理想,研究“怎样去追求”的大学问。就这样“生命不止,追求不息”,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一串不引人注目的脚印。
理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奋斗的结果往往不会尽如人愿。因为自己的行为不但取决于自己,还受制于环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又去日本访问研究,所见所闻发人深省,深感现代工业发酵的基本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实乃生物工程研究和教学的当务之急。然而,动手去做的时候,才发现似乎不合“时宜”。创收有硬指标,理论建设不吃香,学术上的分歧意见,……。在最困难的时候,通过读书和独立思考,恍然意识到别人不曾遇到的问题,我遇到了,因为我正在做的,是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终于开了窍:遭遇困境并非坏事,在困境中的我将拥有一片难得的成长空间。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要怨天尤人,关键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做孔子称道的君子。教师贵在忘我,忘我才能“咬住青松不放松”,忘我才能够进入自得其乐的进取状态。一个人的能力虽有大小,但每个人一年都只有365天;小事糊涂,才能集中精力追求真理,实现理想。人生苦短,贫、富、利、权都将过去,烟消云散后,才见生活的本来面目;只有博爱才是珍惜人生,只有文化才能超越死亡。经过自我调整,终于走出来了,身体没有垮,意志更坚强,精神更饱满。这就是“面对现实,心态平和”的背景。
“滴水穿石,集腋成裘”:前面半句是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后半句说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巧夺天工,还突出了办实事要下功夫。教师的成长,学问的累积和升华,决非一朝一夕的事。“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不是说“一席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教学效果。有心人带着百思不解的问题,恭听哲人指教,才能茅塞顿开,因此,不应该忽视听“一席话”之前自学的阶段。世界万物中,人是最有灵气的,人组成社会,社会靠人来运转。从“生物人”到 “社会人”的转化,靠自学和各种媒体的引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大学教师队伍,理当是最优秀的人才群体。对教师队伍和教学的投资方向,是富民强国的最佳投资方向,必须加强对这个投资方向的考核,促使教学投资落实到人才和学术生态环境的优化。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建设中,教师是“天”,学校的学术生态环境是“地”,其意出自《易经》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说,教师要像“天”一样,健行不止,自强不息;学校要像“地”一样,孕育万物,广纳百川,厚德载物。一个新学说的提出、一门新课程的开出、一门老课程的深化,不但需要滴水穿石的顽强精神,更需要集腋成裘的批评和融会贯通。在学术问题上,首先应该是学习和研究,入了口,才能辨味道,弄懂了,才能发表令人信服的批评意见;不学习、不研究而作不负责任的盲目批评,只能污染学术环境,于己于人都没有好处。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集腋成裘的工作,《发酵原理》终于写成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容易(未必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先进文化的创造和再创造非同儿戏。不论流行什么“游戏规则”,教育和教学仍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当今的教育和教学进行合乎客观规律的导向,或许是21世纪大学的成功之道。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大度,“稳操胜券”是自信。大自然最讲究实际,最铁面无私。在研究微生物细胞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已在不同层次上体会到对立统一规律的博大精深。生活在对立统一之中,做任何事情,如果要达到稳操胜券的境界,处事必须“和而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最犯忌的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言堂局面的出现,往往并不是因为学生怕教师,而恰恰暴露教师的不成熟。教师要努力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提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不懂。要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教学出现不同的见解,甚至师生之间的争论和批评,不但能体现老师的大度,也能显示教师的追求精神、民主作风和学术基础。通过讨论和辩论求同存异,师生之间“和而不同”,教学改革才有生命力。师生之间尚且如此,教师之间更应该“和而不同”。学术上出现不同学术观点是好事,有变化才可能有进化,学术上铁板一块就不会有进步了。
“四十字诀”是我研究发酵原理的精神产品,也是我花甲之年对生活的认识。当我看到或听到“四十字诀”,我就进入了一种状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身份……,唯有五十多年前加入少年儿童队时的誓言忘不了:时刻准备着
张星元 2004年暑假于悟空书斋
本文原载
张星元:《发酵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457-459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