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来填补这个空白?
武夷山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本文的压缩版发表于《科技中国》2004改版号第1期)
过去,在很多科研成果评奖的申报材料上,申请人会写上:“本项成果填补了中国的一项空白”,意思是,这个项目,外国人做过,中国人没有做过,现在我们做了一遍,故曰填补空白。到了今天,几乎大家都知道,填补空白的项目大半是没有创新性的,“填补空白”不再是褒义的用语。不过,在另一个急需填补空白的领域,却乏人问津。
这个领域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老百姓需要的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例如,二手房的居室装修在我国已经成了很热门的产业,并有可能持续热很久。现在的通行模式是,业主找一家装修公司,装修公司负责或简单或复杂的装修设计,再将具体装修业务转包出去。承包者以农民工为主体,技术手段一般是比较落后的。因此,在拆除旧的装修材料和进行新装修的过程中,噪声大,尘土大,对原建筑的破坏性大,使业主和左邻右舍都不堪其苦。其实,无论对科研开发机构还是装修公司,这里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对于装修公司而言,如果将破(拆除)与立(装修)视为一个整体,不仅在设计装修水平上下功夫,而且在拆除质量和效率上下功夫,就会明显超出竞争对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广大科研开发机构而言,看准这个有前景的应用领域,开发出各种低噪声、抑粉尘的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专用拆除工具,则不仅在装修市场上会尝到甜头,而且有可能获得专利,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遗憾的是,似乎没有人做这个选题。对于机械行当,时髦的是CIMS什么的,似乎只有这些东西才能体现水平。
你瞧,我国的有些建筑施工队能走向世界,其施工水平、管理水平都不弱;在一些农村地区,所谓的“巧农民”(非专业的泥水匠)一直在用传统的方式造房子,他们没有起重机械,连架房梁这样的活也是完全靠人力完成。可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城市二手房居室装修的技术进步,没有人研究,没有人发展。
再说说畜力机械和畜力利用问题。毛泽东曾经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最近这些年,在大众媒体上不太经常听见“机械化”这三个字了,机械化不太受重视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能源紧缺的制约;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田地块的缩小;多数农业科研人员或官员认为,培育优良品种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机械化退居其次又其次,等等。当然,不提机械化,不等于我国的机械化没有进展。事实上,近年来,大型联合收割机在广大平原农村地区大显身手。但是在另一些贫困地区,牛耕方式仍很普遍。
你瞧,我们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康拜因,我们也有常被视作落后的农业技术象征的牛耕,可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畜力机械,没有人研究,没有人发展。如何更高效地利用畜力,也很少有人研究。
第三个例子是秸秆利用。千百年来,广大农村地区主要用作物秸秆作薪柴。秸秆的另外一个用途是还田作肥料。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地区的农民也用上了液化气。农民觉得,秸秆还田太麻烦,哪有施化肥省事?那么,堆积如山的秸秆怎么办?烧!烧秸秆的黑烟甚至曾经妨碍飞机的起降。问题严重到,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可是,禁也禁不住。你能怪农民兄弟吗?不能。谁来帮他们想办法将秸秆利用起来,变废为宝?没有多少人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大力开发秸秆资源发展农区草食畜报告”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建设。199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又转发了农业部“关于1996年~2000年全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项目发展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了秸秆养畜目标――通过发展草食牲畜到本世纪末增产肉类700万吨,并制定了具体的发展措施。经过8年的努力,截止到2000年底,国家累计投入3.67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近4亿元,在全国建设了13个示范区、380个示范县,直接推动了我国草食家畜生产的发展[1]。但是,这一措施并不足以解决秸秆的出路问题,因为据统计,1998年时全国各种秸秆的产量已达6.05亿吨,折合标准煤量3.03亿吨,我国秸秆产量约占全世界秸秆总量的30%左右。另外,秸秆养畜不一定是农民欢迎的措施,因为饲料的品质影响着家畜的市场价值。比较起来,将秸秆气化为燃料气应当是比较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秸秆气化技术仍很不成熟。
你瞧,我们的农民有与城里人看齐的液化气,我们也有暴殄天物式的就地燃烧,可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方便实惠的秸秆气化技术和其他秸秆利用技术,至今还没有过关。
要么是高技术,非常现代化的东西,要么是传统技术,比较落后的东西,缺乏介于二者之间的适用技术,这是我国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的一个严重的共性问题。适用技术的空白亟待填补。
其实,适用技术对于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因此,发达国家有一些科研人员也在认认真真地研究适用技术问题。例如,一般而言,畜力的能源利用效率比不上现代农业机械。可是,地处苏格兰爱丁堡的热带兽医学研究中心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干重活的牲口,高质量饲料所产生的能量输出边际效率是18%。也就是说,对已有牲口喂以高质量的饲料所产生的边际能量输出与现代农业机械的边际效率处于同等水平。换句话说,增加牲口头数,不如改善现有牲口的饲料质量。[2]发达国家都在研究这样的问题,那么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是否更应该从事这类研究?如果我国有人做类似的研究,其研究结论也许可以对某些农村地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新的思路。
我们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早在20年前就译出了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1973年发表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3]。从标题上看,舒马赫似乎反对大规模生产的工业技术,其实他真正想表达的是:适合的才是美好的。大概是为了抵制跨国公司在国际事务中咄咄逼人的影响力,为了抑制技术的无限制大规模运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他才在表述上故作惊人之语。可惜的是,二十年来,适用技术的思想似乎在中国从未深入人心,倒是高技术之类的提法,容易一呼百应。我们并不是要把高技术与适用技术对立起来,因为有时候,高技术就是适用技术(比如极度干旱地区的滴灌技术和转基因耐旱作物)。但是,毕竟有一大批适用技术不属于高技术,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它们?尤其是,要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除了土地、户籍、计划生育、农业信贷等多方面的政策外,不重视适用技术是绝对不行的。
怎么填补这个空白?在宣传导向上,不能只表彰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前沿领域的科学家,也要表彰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技术开发者和推广者。要像前不久宣传青岛港装卸码头的技术能手许振超师傅那样,宣传那些在适用技术领域埋头苦干的人。在教育培训上,学校不仅要开设最先进的、所谓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也要注意开设关于适用技术的哲学、研发方法和推广途径方面的课程和专门培训班,特别是在农业院校。在示范带动上,政府部门要切实总结适用技术致富、投资于适用技术带来可观回报的真实经验,加以推广。事实上,只要真正满足百姓的切身需求,在别人以为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地方,照样可以大获成功。比如,1970年代发端于孟加拉的小额贷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般银行决不敢向穷人贷款,而小额贷款的创始人穆罕穆德. 宇努斯的主要贷款对象就是最缺乏资金的穷困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实践证明,只要有人给予适当的咨询,设计出合适的项目,农民们会非常珍视手头的这样一笔贷款,拼命也要把项目做好,努力还贷,树立信用,以便今后在需要时继续借贷。2004年2月16日,来自44个国家的1400多名专业人士聚集在孟加拉首都达卡,出席“亚太地区小额信贷峰会”,学习孟加拉的经验。[4]小额信贷成功的关键,是服务于最需要贷款的人群。只要我们的适用技术开发和推广也是真正服务于最需要适用技术的群体,其前途就无限光明。
参考文献
[1]刘娅,农作物秸秆治理与综合利用,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04/1_20040428_79338.html
[2]Draft Power in South Asian Foodgrain Production, http://www.ieer.org/reports/energy/5-anfarm.html
[3]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郑关林、虞鸿钧翻译,商务印书馆,1984
[4]孟加拉峰会:国际小额信贷支农大行动,金融时报金时网。2004年3月18日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