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李宏翰老师的“关于变量:我们不一样”这篇文章是一个非常好的有关心理学模型研究的讨论,很值得深思和细究。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的一些个人补充观点:
首先,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梳理和确立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不论是微观上的变量间两两关系,还是整个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宏观结构关系来说,其内部因果响应关系的梳理和确定都是极为重要的,都会决定着整个研究的可靠性乃至该成果实用价值以及学术理论价值的大小。但在整体上来说,我认为在宏观结构梳理和微观结构梳理之间,有这样一个问题和步骤需要重视:应以宏观结构梳理为先导,以微观结构梳理为基础,先要初略地勾画研究对象的宏观结构模型,然后以此为指引进入细节的微观结构梳理和确认,随后又必须在微观结构的细致研究中不断反馈和修正最初的宏观结构模型。在这个不断反复和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需要重视:即若是在没有充分地和逻辑严密地建立起所研究对象(或‘所研究问题’)的内在机理关系之前,过于细节地和过于独立地去划分究竟是第几变量的这种做法可能会是主次颠倒的。因为任何一个物理机理模型(心理学模型也是一种物理模型)的建立,首先最为关键的要点在于该模型的主体框架结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恰当地抓住了所研究对象的主要内在逻辑关系,其次才是对其内部不同变量之间的更为细节的两两关系进行认定和划分的问题。主体模型构架如果有严重瑕疵或是逻辑思路模糊的话,仅仅从某些细节入手去窥豹一斑地下结论是很有可能不可靠的,且有可能导致由于陷入过细的细节而在整体上反倒自我迷失和思维迷糊却不自知的现象。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在这种细节的研究中,时不时地‘抬头看天’和时不时地从宏观的视角进行全局审视,以及对该微观细节在整体格局中的合理性进行审视和修正,则可能可以极大地提高整个研究的效率和提升整个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可能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结果的深刻性甚至创新性。
其次,需要重复强调的是,这二者(即‘宏观逻辑结构梳理’和‘微观逻辑结构确立’)的确都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有一个不断互相检验、互相验证从而在整体上和微观上都不断修正完善的循环迭代修正、反复迭代修正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把‘宏观逻辑结构的梳理和构建’与‘细节上的两两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微观结构微观响应关系的确定’这两个层面互相结合,互相验证和不断修正完善,才能得到最为妥当的心理学物理模型,不能试图一次性地就彻底定板自己的最初构想后来不再愿意自我修正(这种做法和心态是懒惰的和很容易出现武断式下结论的)。此外,可能在有些情形中,会有很大的概率这种心理学模型是网络式逻辑结构的,而非单向、单链式逻辑结构的(如果是这种情形的话,这还意味着变量之间的关系究竟分别是第几变量可能是无法简单给出的,甚至互相之间可能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互反馈关系),这更加意味着心理学模型的研究中需要首先高度注重宏观逻辑结构的梳理,其次是要同样高度重视微观逻辑结构的确认,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同步进行互相校验和互相修正,直到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都可以近乎完美地解释该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
最后的一个概括式的个人观点是:定量化或半定量半定性的心理学研究,本质上是一种对物理世界的物理规律的研究(只是这个‘物理’和‘物理规律’非传统意义上的分子原子电子等层面的物理,而是更加抽象的一种物理),精神世界的现象本质上仍然是物理的,是必须物理意义尽可能清晰和尽可能足够准确又普适的,因此心理学模型本质上仍然是一种物理模型,而且是一种相对其他学科来说非常复杂的物理模型,必须将其内在物理意义、物理机制足够充分同时又足够精炼地准确表达出来,才能得到可能可以普适的和可能有较高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学研究成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