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文重温:科研成果统计中“猫腻”和弊端
----从我国将使用常住人口计算地区人均GDP说开去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12月11日发布(第26578篇)
【按:笔者的这篇旧文首发在学术交流网2004年1月24日。】
**********************
黄安年文 发表: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评论/2004年1月24日首发
国家统计局最近宣布:“我国将不再采用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各地区将统一使用人口统计中的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这一改动将使地区人均GDP的计算 比较准确。笔者以为在高校应当举一反三对于作为科研成果统计工作的科学性认真检讨一番。
例如各个单位往往在统计科研成果时将已经退休人员的成果和在职人员混合在一起计算,据说笔者是个“大户”,所以尽管1998年春起已经退休,但是在统计时依然相当关注笔者“余热”发挥的成果。不过在发放奖金等待遇上退休人员则和在职人员并不一视同仁。
再如系所从行政上不是从属关系,史学所并不属于历史系,但是历史系在计算科研实力和成果时往往将史学所的部分实力和成果统计进来,我实在难以理解的是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排名怎么成了全国第二?如果公布评估时的师资队伍名单也许会真相大白的。
还有已故学者的成果统计需要限定时间,比如白寿彝、顾诚、刘宗绪等知名教授已经去世,他们曾经是师大历史系的学术带头人,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
时下在职教师的变动不小,每年常有人员进出,例如在世界史领域一方面杨玉圣和杨宁一已经离开历史系,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博士加盟历史系,我们在计算科研成果应当清楚鉴别在系期间的成果还是和系没有关系的成果。
一些科研成果和项目往往是跨学科、跨系的,而且第一、第二负责人也有区别,我们的成果统计如果忽略了这个重要问题,可能非本单位的成果也计算在本单位中,至于“兼职”人员则要区分那些成果是和在系里兼职相关的,不能把在外面的兼职成果也计算到本单位来。由于各个单位都争相计算自己的成果,其结果很可能造成重复计算成果。
至于以前多次提到的“量化”指标其非科学性是显而易见。不符合“量化”指标的科研成果并不等于成果不存在,你不承认,但是社会上承认。
我们的统计部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当本事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检讨科研统计工作中的弊端。现在什么职称评定、重点学科审订、校系排行、博士点遴选等全都和科研成果统计数字挂钩,如果科研成果统计数字有假,其真实性可想而知。我们的科研工作本身如果不实事求是 这不是对科研的莫大讽刺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