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犬病治疗首次重大突破:
两种人源单抗结合治疗方案动物实验成功(1)
摘要
狂犬病是一种被忽视的疾病,由嗜神经丽沙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受感染的狗的抓咬传播给人类。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措施(PEP)加以预防,但每年全球仍有大约6万人死于狂犬病。狂犬病在出现临床症状后无法治愈,即使采用先进的支持性护理,病死率也接近100%。在这里,我们报道了针对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具有有效中和作用的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治疗了有症状的狂犬病小鼠。为确保治疗效果,需要同时对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抗体处置,对后者是通过脑室内灌注(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实现的。经过这种治疗,恢复的小鼠临床表现良好,病毒载量完全检测不到,脑炎症状况几乎完全恢复正常。我们的发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概念性证据,可能以抗体为基础治疗已有症状的狂犬病。
前言
130多年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研制出了针对这种感染的第一种疫苗 (Bourhy et al, 2010)。如今,通过适当的暴露后预防措施(PEP),狂犬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据估计,每年有1,500-2,900万暴露于狂犬病的患者接受PEP(WHO,2018年)。然而,在出现与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存在相关的临床症状后,即使有先进的支持性护理,在感染的患者中狂犬病仍几乎100%致命 (Dacheux et al, 2011; Jackson, 2018; Ugolini & Hemachudha, 2018; WHO, 2018)。估计每年约有6万人死于狂犬病,主要在亚洲和非洲,其中50%是15岁以下儿童 (Hampson et al, 2015; WHO, 2018; Cantaert et al, 2019)。
人们曾多次尝试治疗已出现症状的狂犬病 (Dacheux et al, 2011; Smith et al, 2019)。2004年,一名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感染者通过一种被称为密尔沃基方案(Milwaukee protocol )的治疗方法存活了下来(Willoughby et al, 2005)。从那时起,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形成了目前的版本,包括治疗性昏迷、氯胺酮输注、金刚烷胺和脑血管痉挛的处置(Zeiler & Jackson, 2016)。然而,它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随后至少报告了31个记录在案的失败病例(Zeiler & Jackson, 2016; Jackson, 2018)。
为寻求一种新型治疗的可能性,我们之前曾报道已开发了两种人类单克隆抗体(mAbs) RVC20和 RVC58,能够与RABV糖蛋白上的两个不同的抗原位点(位点I和III)相结合,从而能强有力地中和RABV所有世系的分离物和遗传谱系I中所有非RABV的分离物,在早期进行PEP时使用可提供保护作用,在仓鼠中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De Benedictis et al, 2016; Hellert et al, 2020)。
在这里,我们展示联合使用RVC20和RVC58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治疗已经有症状的小鼠(后期感染),给药方法是通过脑室内灌注(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fusion)直接导入中枢神经系统和同时在外周的感染部位进行注射。经这样治疗后,小鼠在感染后仍成活,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状态,病毒载量完全归零,大脑的炎症指标与未受感染的动物接近。总之,我们的发现提供了概念性的证据,即人类单克隆抗体的定向接种可能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效力,开发成一种低风险的产品用于治疗狂犬病。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Guilherme Dias de Melo et al., A combination of two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cures symptomatic rabies,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e12628 | 18 September 2020.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201262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