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富有特色的广州陈家祠堂(二)

已有 1689 次阅读 2020-1-3 07:48 |个人分类:摄影图片集锦(2017--)|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富有特色的广州陈家祠堂(二)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0年1月3日(第23435篇)

 

陈家祠堂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俗称陈氏书院。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据介绍,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年),是当时广东省七十二县陈宗亲合资兴建的族祠。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为三轴、三进,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进之间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祠堂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两边的侧房供书院使用。

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每幅砖雕长达4,是用一块一块的青砖雕刻好了以后再连接成一体的,立体、多层次的画面里有神话传说、山水园林、花果禽兽、钟鼎彝铭等等,就像是民间的艺院一般。陶塑工艺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艺人所作;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款。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建筑中的各种雕刻装饰,主要由建筑商到省内县组织聘请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广州制作。根据现有的资料,参加砖雕制的艺人有番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南海县的陈兆南、梁澄、梁进等。其中以黄南山雕刻的数量最多,雕式也极为精巧,技艺巧夺天工,十分有名。陈氏书院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堂在1958年修缮后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

1222上午,我们一行四人专程前往参观,受益匪浅。陈家书院在南粤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清末教育史上采取宗族集资办学和集中备考模式,值得总结。

照片分四部分发布,(一)26张。

1

 DSCN2081.JPG

2

 DSCN2082.JPG

3

 DSCN2083.JPG

4

 DSCN2085.JPG

5

 DSCN2086.JPG

6

 DSCN2087.JPG

7

 DSCN2088.JPG

8

 DSCN2089.JPG

9

 DSCN2090.JPG

10

 DSCN2091.JPG

11

 DSCN2093.JPG

12

 DSCN2094.JPG

13

 DSCN2095.JPG

14

 DSCN2096.JPG

15

 DSCN2097.JPG

16

 DSCN2098.JPG

17

 DSCN2099.JPG

18

 DSCN2100.JPG

19

 DSCN2101.JPG

20

 DSCN2102.JPG

21

 DSCN2105.JPG

22

 DSCN2107.JPG

23

 DSCN2108.JPG

24

 DSCN2110.JPG

25

 DSCN2111.JPG

26.

DSCN211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12646.html

上一篇:富有特色的广州陈家祠堂(一)
下一篇:富有特色的广州陈家祠堂(三)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