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刚刚考完全国性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据不完全统计,有341万人参加了本次考试。从近几年的统计数量来看,考研人数逐年上升的速度不慢。
显然,他意味着机会成本的快速上升。以前读个本科就能有好的事业上升势头的情况,已经开始被读研为基本标准所取代。
要让机会成本物超所值,可能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研究生期间应该形成一个或多个或成体系的科研成果。而要让大家了解科研成果的价值,写成论文发表在期刊或会议上是关键的一步。另外,对于研究生而言,毕业论文也是必要的环节。这两种论文中,通常都需要提供论文的摘要。
我这里就这两种论文摘要的写法和存在的问题,分享下我的经验。
总的来说,期刊/会议论文的摘要和毕业论文摘要都不要太多字数,前者更短,一般在300字甚至150字以内,而毕业论文摘要的长度通常不超过一页。对中文毕业论文来说,还要求提供对应的英文摘要。
尽管两者的功能都是提供对所写论文的总结和内容摘要,但还是存在重要的区别。前者写的好坏对于论文是否录用有重要的作用。如前一节我介绍的“赌论文”(Bidding Phase) 阶段,论文摘要的准确表达能帮助评审选择到合适自己的文章,也因此能使投稿者得到更精准的建议。而对于毕业论文,摘要往往能帮助评审判断是否论文存在大的漏洞或问题。
基于我带学生的几年以及评审各类论文的经验,我发现摘要往往是被很多学生和老师忽视掉的,却最容易引起问题和麻烦的地方。尤其对于在职研究生来说,毕业论文的摘要很容易成为重灾区。 为什么呢?因为从摘要的写作细节,评审常能快速发现论文的关键问题,并形成评审们常用的 “三分钟审稿原则”来对论文形成八九不离十的大致意见。
事实上,论文摘要写法有其八股文的基本套路。不太擅长自由发挥的,不妨按这一思路来写。首先要在摘要里提及的是,你要研究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这大概可以用一句话来进行总结。其次,是概括性的总结现有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帮助读者了解前沿进展在哪里。第三,这些方法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引出本论文想要做的研究。第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提出了什么新的方法,提出的方法主要创新在哪里,有什么优点。第五,怎么证明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
把这五点总结出来,基本上就能给评审一个初步的印象,全文的创新是否有价值,以及是否达到了投稿的会议或期刊的录用标准。对于有经验或始终在一线的评审专家而言,这里的每一句都能帮助判断作者的工作是否真值得发表。比如,研究任务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如果过于一般和从众,相似文章看得多的评审有可能会从审美疲劳的角度先验地来扣分。而对前沿的刻画,尽管可能就一两句话,也能反映出作者是否真正了解当前的前沿进展情况。说错了或文献看少了,也容易触发三分钟拒稿法则。第三句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和思考,则是评审和投稿者在研究工作值不值得做的一次双方品味上的匹配。如果评审觉得问题太小,做得没意义,那就会导致槽糕的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案则是体现创新性的地方,多数评审是偏好原创性的,而不是简单的组合性解决方案,尤其是硬生生的组合方式,比如先做一个已知的A,再做一个已知的B,最终用A+B结合的结果来获得好的性能改进。这种直接的方法,有可能会让评审觉得作者不够努力,不愿意深入思考,获得一个更有技巧性和创新性的、能形成C=AB的C方案,因此也容易导致拒稿。最后,就是证明的表述。作者应该明确自己是如何进行验证的,效果是如何。通常情况下,需要证明自己的方法在多个公用数据集上优于其他方法,才有可能让评审相信。但这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既不能过于广告自己的方法,让人觉得根本不可能。也不能过份老实,把自己的短板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在后者的情况下,评审只会抱着万分的同情,遗憾地拒掉此稿件。
当然,除了这些从逻辑上能发现的问题外。容易导致摘要成为重灾区的,还有一个就是写文章的认真程度和专业性了。如果投稿者在写作摘要时不够认真和专业,评审很有可能会怀疑论文的可信度和实验的真实有效性,从而导致评审采用三分钟拒稿原则来给论文的意见了。
举例来说,如果150个字的摘要,发现三处以上的语法错误,或打字错误,那必然会引起评审的不适。比如最简单的英文单词拼错了,那说明作者在提交前可能都没用如word里的拼写检查功能进行过任何检查。再比如时态、单复数下动词的误用,这都是稍微检查就能做到的。还有,如果摘要里写的英文句子要费半天力气才能读懂、甚至依然读不懂的话,那就会导致更大的坏印象了。因为这些细节,多多少少都反映了作者在投稿前是否真正认真、全力以赴的检查过。还有就是套路式用语,容易让评审看到作者用词的匮乏。在我见过的硕士毕业论文中,“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labla”的摘要开场白可能是见得最多的。有时候想想也无语,难道一定要用日新月异的进展开头才能证明你做的工作是热点和创新性高的吗?
除了以上提及的问题,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摘要什么时候写?是一开始写,还是写完论文后再写。这需要导师和学生做反复多次的沟通,而不是一蹴而就。有些导师偏好论文写之前,先跟学生沟通,把摘要写好,再将全文按摘要的逻辑来撰写。也有导师偏好,先修改全文,完全理解后,再总结性的写摘要或帮助学生修改摘要,并根据摘要和学生一起微调全文。哪种方式更好呢,需要老师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总之,摘要是帮助大多数评审形成了三分钟评审原则的重要关口,它帮助评审快速的判断了论文的创新性、前沿性、认真程度和逻辑合理性。写好摘要,才能避免成为重灾区。
张军平
2019年12月27日
延续阅读:
11. 读研秘技十一:论文的选题与选题目
7. 读研秘技七:高徒出名师
张军平,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生物认证及智能交通。至今发表论文近100篇,其中IEEE Transactions系列20篇,包括IEEE TPAMI, TNNLS, ToC, TITS, TAC, TIP等。学术谷歌引用3500余次,ESI高被引一篇,H指数29.
出版科普著作《爱犯错的智能体》,曾连续24次推荐至科学网头条,曾五次进入京东科普读物新书榜前三名。关于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观点曾被《国家治理》周刊、《瞭望》、《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