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1月3日周日。开卷有益!欢迎您来到《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第
153期!没有天生的专家,唯有每天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实践和提升!
上图:2019年11月3日周日,高绪仁在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邵逸夫医院肩关节专家施培华教授处观摩交流背阔肌转位治疗巨大肩袖撕裂损伤手术。
今天有人问我:“高主任您好!肩关节肩胛下肌肌腱损伤的Comma sign逗号征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肩胛下肌肌腱撕裂是导致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慢性的、退缩性的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由于撕裂退缩的肩胛下肌肌腱通过疤痕和三角肌筋膜粘连在一起,导致很难分清楚哪里是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具体撕裂残端的部位。由此,美国肩关节大师Stephen S. Burkhart在2003年的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关节镜:关节镜和相关手术杂志)上提出了肩胛下肌肌腱损伤的Comma sign逗号征这一概念。
美国肩关节大师Stephen S. Burkhart认为因为肩胛下肌肌腱在肱骨侧的附着点和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具有相互交错的纤维结构,当肩胛下肌肌腱从小结节上撕裂下来的时候,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就会也撕裂下来,并且其一部分仍然和肩胛下肌肌腱的上外侧角依然附着在一起。这个复合韧带结构就在肩胛下肌肌腱的上面形成了一个逗号弧形形态的征象。这个逗号依然连接到肩胛下肌的上外侧角。这个逗号征可以作为判断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上缘、外缘的标记。可以采用弧形的等离子刀将撕裂退缩的肩胛下肌肌腱的上缘和外缘暴露清楚,将肩胛下肌分离清楚,从而为修复撕裂的肩胛下肌肌腱做好准备。
上图:从后侧入路进入右肩关节用70度镜头可见到大括号位置处肩胛下肌足印区裸露了出来,小波浪线处显示下面的肩胛下肌肌腱纤维尚可。
上图:从右肩后侧入路进肩关节镜镜头,可以看到星号处代表这是一个正常的肩胛下肌肌腱和盂肱上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相交错的纤维结构。
上图:这个图显示的是一个右肩关节里面肩胛下肌肌腱撕裂退缩。肩胛下肌肌腱撕裂退缩后粘连到了三角肌内侧筋膜上。逗号征就是上盂肱韧带/喙肱韧带复合体的外侧端一部分从肱骨侧撕下来后形成了一个逗号弧形的结构。逗号弧形结构延伸到肩胛下肌肌腱的上外侧角(虚线位置)。A图是从后侧入路看的视野。B图是从前外侧入路看的视野。
上图:关节镜下显示将撕裂退缩的肩胛下肌肌腱从粘连到三角肌内侧筋膜上松解下来之后的情形。A图显示肩胛下肌肌腱上缘。B图显示肩胛下肌腱的外侧缘。
上图:右肩关节撕裂的肩胛下肌肌腱完全从粘连到三角肌的内面筋膜的地方松解下来了。
但是,有时候需要清理一下才能看到逗号征。
上图:左肩关节,从后侧入路进镜子进行观察,显示左肩关节肩胛下肌肌腱撕裂退缩并通过疤痕粘连到三角肌内侧筋膜上。A图上显示在清理之前很难分辨清楚逗号征。B图显示将覆盖在表面的纤维组织清理之后,星号位置的逗号征就可以看到了。这个都好延伸到了肩胛下肌肌腱的上外侧角。
总之,逗号征是我们在进肩关节镜下修复肩胛下肌肌腱损伤的一个有用的工具。逗号征的形态的形成是由
于这个区域独特的解剖结构撕裂所形成的结果,这是代表存在肩胛下肌肌腱撕裂的一个病理解剖标志。
“借问肩痛去哪里,路人遥指高绪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肩关节的问题,欢迎您登录高绪仁好大夫在线网站进行咨询!网址链接https://gaoxurendr.haodf.com/ 谢谢!
高绪仁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骨科关节病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高绪仁膝肩髋关节医疗组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关节外科膝肩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与关节镜手术品牌专家
参考文献:
Ian K.Y.Lo,F.R.C.S.C.,Stephen S.Burkhart.The Comma Sign: An Arthroscopic Guide to the Torn
Subscapularis Tendon.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 Vol 19, No 3 (March), 2003: pp 334-337
关键词:肩袖损伤 逗号征 肩胛下肌肌腱撕裂 高绪仁 江苏省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医附院 徐州二院 骨科 肩关节 关节外科 肩关节疼痛 肩膀疼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周炎 冻结肩 肩关节粘连 肩袖损伤 肱二头肌长头腱 炎症 损伤 撕裂 肩关节镜微创手术 反式人工肩关节及置换手术 听高绪仁讲肩关节那些事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