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红楼梦》校读文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已有 1630 次阅读 2019-10-28 07:41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红楼梦》校读文存【(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吕启祥纸媒论著(吕启祥论著作目录编号GL 010)】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0月28日发布(第22851篇)

2019年1月6日-10月25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和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等。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即日起,将陆续发布吕启祥在纸媒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这些也将无偿捐赠给我的家乡主管单位。

“《红楼梦》校读文存”著者吕启祥北京时代书局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本,责任编辑侯艳芬,封面设计郝永祺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12月第一版页码:563北京艺辉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定价80元商务印书馆发行,开本787X1092  1/16 35.75印张,ISBN987-7-100-11593-3

****************

前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忘记过往岁月中默默耕耘的老学人,用学术文库的形式保存他们学术成果中的部分精要。此举对于研究院和学者本人,都是很有意义和值得欣慰的事情。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和附录,因收录的侧重在于实证性文字,故名“校读文存”。

, 红学基础

二,红楼文心

, 感念师友

首先要说明的是将《鲁迅与绍兴会馆》一文置于第一部分首篇,不仅因为鲁迅著有小说史略、对《红楼梦》有精当的评价;而且因为笔者在进入红学领域之前曾经通读过《鲁迅全集》,可算是一种学术准备吧。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在前辈学者唐弢、王瑶等指引下,我有幸参与过《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章节的初稿编写,嗣后在大学里教过相关的课程,在《北师大学报》和最早的《文艺研究》上写过少量有关鲁迅小说的文章。虽则稚拙,却是可贵的学术训练。收入本书这一篇,是新世纪应黄宗汉先生之约而写的,本意是为修复绍兴会馆,事未如愿而留下了这篇颇用力气具有资料性的文稿。也可作为历史足迹而留存。

我以为,鲁迅作品对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极其宝贵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读鲁迅,有固本培根之效,使我们永远葆有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原创力。

 

下面再依次分述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红学基础,主要为参与红学基础工程所写的文字,包括资料、校读、注释、辞典等。这是我进入本院红学所所作的实证性的学术工作。这方面的文章由于篇幅较长、偏于枯燥,为以往的出书所割舍,而其实于读者是有益的。况且,我下了笨工夫在八十年代《红楼梦开卷录》中所辑的“四百例”,多年前竟为某高校学术带头人不告而取,改头换面成了其新的科研项目。对此,我无可奈何,只有将“校读记”收入本书,立此存照,该资料篇幅过长,无法容纳。关于辞典,二十年多来,对其质量的坚守已成为当代一个典型学案,仅收二文以存。至于版本及后四十回问题,我少有研究,所写诸文连同困惑一并收录于此。

 

这一部分,构成了本书的主体。

 

第二部分红楼文心,是我对《红楼梦》作品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几十年来,我所写这方面文章的数量最多,包括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深层意蕴的探究等,不下百篇之数。从八十年代之初有关薛宝钗《形象的丰满和批评的贫困》、林黛玉《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到《文史知识》上的一系列短文:从《红楼梦形象体系的辩证机趣》,到《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凡有所作,都是从文本出发的会心之言。都是把《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审美对象来看待,从而发现并探求其艺术奥秘和人生真谛。限于篇幅,上述诸文均不在本书内。人物方面仅收王熙凤一篇以作代表,余者带综论性的亦仅存数篇以概。近年纪念曹雪芹之文亦一并放在了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感念师友,字数不多,分量不轻。我的怀人之作不止于此,本书主要收录本院的师长友人如已故的苏一平、艾克恩、周汝昌、陶建基、李少白; 健在的冯其庸、李希凡、胡文彬诸位。至于前辈学者李长之、姜亮夫、潘从规则是我在编资料中遇到或有缘得见的。黄宗汉先生是北京文化名家,因将大观园从纸上搬到了人间,敬佩他故有怀念之文。黑山女士是《红楼梦》斯洛伐克文译者,有缘相识,亦记于此。

附录为过往所出之书的若干前言和后记,或有助于了解我为文的背景和初衷。

 

若问出版此书,有何意义和价值,或可从以下诸方面概之。

,具有史料价值。本书忠实记叙了社会影响巨大的《红楼梦》新校本(发行已逾300万套)的特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推出该本在《红楼梦》版本史上属于首次。

,富于导读意义。本书有关注释和版本的具体细微的分析论证,有益于广大《红楼梦》读者理解原著,也有助于研究者的深度阅读和思考。

三,推动学风建设。本书作者长期参与各项红学基础工程,深知其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需要锲而不舍、持续投入、戒除浮躁,坚守质量。

四,启示为学方法。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努力融会中国传统和域外新知,在实证的基础上感悟,立足于文本去探索,无论对红学或《红楼梦》的整体或局部,都力求作出独立的有新意的分析论证,奉献学界,求教同道。

总之,保持文化定力和学术敏感,是作者的自觉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望红学,自七十年代中期《红楼梦》校注组成立至今已四十年,1980年第一次全国红学研讨会和中国红楼梦学会成立至今已三十五年。笔者并无初创之功,但作为一个亲历者,目睹了当年红学之盛,活力四射。八十年代之初,红学率先复苏,聚集了劫后重生的文学、美学、哲学、文献学、文化学以至创作界影视界的各路学人,开会研讨,创办刊物,收获了可喜的成果,得到了海内外的好评。红学几乎成了人文社科以至思想文化界的“风向标”。时光流逝,不胜今昔之感;环顾当下,愿学界同仁深长思之。

 

笔者已年近八旬,见证了历史,自身也终将走进历史淹没其中;倘有余力,仍将笔耕心织,守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家园。

末了,略缀数语,以结此文:

       花飞花落   盛筵难再
           
云舒云卷   至情莫名

 

                                         2015年春深

《红楼梦》校读文存

目录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前言

第一编 红学基础  

鲁迅与绍兴会馆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前言

 ----20世纪上半叶红学论评三百篇述略

关于《红楼梦》新校本注释的若干问题

关于红楼梦再版注释的修订

《红楼梦》新校本校读记

感恩·忆旧·图新

——写在《红楼梦》新校本出版二十五周年之际

《红楼梦大辞典》编纂旨趣述要

对红学基础工程的坚守、充实、更新与提高

----以《红楼梦大辞典》为例

犬窝谭红》所记《红楼梦》残钞本蠡测

不可企及的曹雪芹

——简论后四十回

不可替代的后四十回及诸多困惑

----写在程高本刊行220周年之际

也谈《红楼梦》程乙本对程甲本的改动

---以第68回至77回这十回为例

 

第二编 红楼文心

《红楼梦》与东方女性之谜

老庄哲学与《红楼梦》的思辨魅力

王熙凤的魔力与魅力

散馥沁芳  青春常驻

----漫话红楼女儿的美容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

----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

梦在红楼之外

——《再生缘》与《红楼梦》

文化名人的厄运和幸运

------写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永生

红楼之美在哪里?

 

 

 

第三编 感恩师友

依稀梦境同

----半个世纪前一次关于《红楼梦》的座谈

两岸同入梦

——《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在台北

楚词大师的红楼情结

仁者风范暖人心

——忆苏一平同志

惜别艾克恩

周汝昌先生二三事

穿越光影写春秋

----记中国电影史大家李少白之点滴

陶老与《红楼梦》注释及辞典

----陶建基先生廿年祭

莫道前路无知己

----忆念黄宗汉先生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谛听历史当事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李希凡先生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

——试说文彬治“红”

遥寄黑山女士

 

附录

《红楼梦开卷录》(后记)

《红楼梦会心录》(台湾版)后记

--《红楼梦寻味录》代后记

《吕启祥论红楼梦》(红楼梦寻)前言

《红楼梦会心录》(增订版)前言

《红楼梦会心录》(增订版)后记

 

后记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本院的两代学人李希凡先生和丁亚平先生对本书的郑重推荐。

    大约在两三年前,我就得知有“学术文库”之事,最早是听希凡先生在电话中说起,总觉得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

  一则,院里为已评定的老资深研究员和在职的研究员出书,是顺理成章的事。二则,我院离退休的研究人员数量太多了,他们在职期间和退休以后作出的学术成果难以胜计,“文库”要想涵括和遴选难度太大了。作为上百人或几百人之一,我十分理解亦并无期待。

  今年四月九日,接到院里函告“文库”划线在七十五岁以上,我已七十九,纳入其中。我多少有点意外,随即把此讯告诉了一直在关心我的希凡先生。他嘱我抓紧时间,把文库编好。我很快编就,写了前言,一并报告了希凡先生。

令我倍感亲切和不安的是,希凡先生已届八十八岁高龄,他有一年多不曾握笔写字了,在目力衰退、体力有限的情况下,为这本书写了推荐,大稿纸整整一页有余,一格一字,一笔不苟。其中写道:

吕启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校订注释组到艺术研究院成立后的建所四十余年间,研究成就卓著,个人文集《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红楼梦寻味录》,以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独具特色的分析和评价,享誉红学界。同时,她又是红楼梦研究所两大建所课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注本《红楼梦》和文化艺术出版社初版的《红楼梦大辞典》编撰的核心成员。为历史新时期的红学基础建设,以及红楼梦研究所的建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较全面地概括了她的文品、人品和学术人生。本书第一组文章“红学基础”“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足见作者对《红楼梦》这部作品“特殊对象,实证工作的重视”,而这组文章又多数论述的是《红楼梦》新校本和《红楼梦大辞典》历次修订的认识和体会。它似见证了“前海红学”“对红学基础工程的坚守、充实、更新与提高”。《文存》对红楼梦研究所的工作以及未来红学的发展,都是有着启示和促进作用的。

对我而言,或有过誉。我有这点自知之明。但希凡先生作为历史见证人和当年的科研领导和学界前辈,他是真诚的,他的认真评说,于我弥足珍贵。 

再说丁亚平,同我也有一种渊源。十年前的2005年,其时他任文化艺术出版社总编,与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共同主编了一套《名家解读红楼梦》丛书,第一批中即有《吕启祥论红楼梦》一本,十年过去,这套书在红学之林中仍保有持久的影响力。这一次,亚平在繁忙之中,为此书写了如下的话:

吕启祥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即在学界崭露头角,从事学术研究已逾半个世纪,她于我国的红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吕启祥先生早年参加红楼梦校注工作,并多次参与组织推动红学研讨活动,于中国红学会、我院红楼梦研究所诸工作出力甚夥,还曾协助李希凡、冯其庸先生主编了《红楼梦大辞典》,影响广泛。她治学严谨,学术研究基础扎实,思维锐敏,视野宏阔,所著大量红学论文、评论,在学术界产生了非常显著而重要的影响。《红楼梦校读文存》一书文稿,凡三十五万余字,反映了吕启祥先生的学术贡献、思想发展及探索轨迹,内容丰富,论述谨严,而酌收的怀人之作及所出之书若干前言后记,感性与资料兼备,亦弥足珍贵,独具学术文化价值。

亚平是较我远为年轻的艺术研究院今之中坚。他之所言是于我另一角度的鞭策。他的导师李少白先生最近不幸病故,我深深怀念少白先生,同时庆幸他有亚平这样优秀的接班人和学科的掌门人。

本书编校过程中,还有一位应当感谢的是国家博物馆图书馆采编部主任张志华先生。我八十年代和较早所写文章并无电子文本,而且多是关于注释和版本比勘之文,篇幅长,用词僻,校阅费事。张先生不仅将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PDF版扫描,而且转化成WPRD文件,更用功夫校勘订正,使编校过程顺利许多。他谦称校阅过程是一种学习,我只记住他为此付出的劳绩。

 

此外,有三点具体问题要给以说明。一是由于本书时间跨度大,为尊重历史,不作改动。如“广东海南”,该文写于海南建省前,不误,就不必以今律故了。再是注释问题,早年之文出处随文注明,本书所选多半如此,至近年放在文后。现均纳入文内以求本书的统一。三是文后只注明写于何时,使之返回历史语境,最初发表的刊物或收录的著作不再列出。此外,还要说明的是,本书集辑时,重新校读了一遍,订正了个别的文字错讹。行文中有关年代的表述,古代仍用汉字,不用阿拉伯字,保留历史的习惯。

对于所有为本书的审看、编辑、校阅、出版付出辛劳的故交新友,在此,一并敬表谢忱。

 

最后,不能不提到为本书、也为我其他著述尽力最多的老伴黄安年了,过往还从来不曾提及,仿佛应当如此,本分如此。他从北师大历史系退休,之前是学校文科教授中最早使用电脑者之一,于今已有数以亿字计在电子文稿中,还有公益性的网站和博客,秉持的是“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作为长期从事世界史和美国史专业的退休教授,有他自己的研究领域,于我可谓“南辕北辙”;但因我盲于电脑,故一切著述、邮件,均由他代办。历来如此,本书亦然。他做事远较我理性、务实、快捷,不消半月,便将书稿全部打印,并经我仔细校阅,整理完成了电子版。

我俩是同龄人,已敬告远近亲友、机构个人,不过生日、诚纳美意。我杜撰联语曰“八十春秋等闲过  相依相诤到白头。” 相依不必说,金婚之年已过,一切艰难险滩都共同度过, 相诤包括争论、互诫、互补,不可或缺。

要之,平淡的日子、平凡的人生,借“文存”出书的机遇,以表我们的平实之迹、平常之心。

 

                                           0一五年四月之末

作者简介

 

吕启祥简介

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六十年代曾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编写,七十年代中期起,参加《红楼梦》新校本工作和《红楼梦大辞典》初版的编写及定稿。1985年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台北版)、《红楼梦寻味录》及自选集《吕启祥论红楼梦》。与友人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上半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照片18张。拍自该书

1

 DSCN8040.JPG

2

 DSCN8041.JPG

3

 DSCN8042.JPG

4

 DSCN8043.JPG

5

 DSCN8044.JPG

6

 DSCN8045.JPG

7

 DSCN8046.JPG

8

 DSCN8047.JPG

9

 DSCN8048.JPG

10

 DSCN8049.JPG

11

 DSCN8050.JPG

12

 DSCN8051.JPG

13

 DSCN8052.JPG

14

 DSCN8053.JPG

15

 DSCN8054.JPG

16

 DSCN8055.JPG

17

 DSCN8056.JPG

18

DSCN805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203674.html

上一篇:《红楼梦会心录》(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15)】
下一篇:《红楼梦》(上)【(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1982)】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