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会心录》(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1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10月26日发布(第22850篇)
2019年1月6日-10月25日笔者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和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等。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笔者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一个普通教育和学术工作者的学术探索历程。对于笔者和家乡主管单位达成全部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是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即日起,将陆续发布吕启祥在纸媒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等目录。这些也将无偿捐赠给我的家乡主管单位。
《红楼梦会心录》著者吕启祥,封面题签启功,插页有冯其庸画两幅,郭预衡书法一张,责任编辑侯艳芬,封面设计郝永祺,商务印书馆出版,2015年12月第一版,页码:563页,北京艺辉印刷有限公司印刷,定价80元;商务印书馆发行,开本787X1092 1/16, 35.75印张,ISBN:987-7-100-11593-3。
照片21张,拍自该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吕启祥著《红楼梦会心录》(商务版)提要
黄安年楫 黄安年的博客/2016年1月11日发布
书名: 红楼梦会心录
著者: 吕启祥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 厚艷芬
封面题签: 启 功
封面设计: 郝永祺
发行: 商务印书馆
印刷: 北京市艺辉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 787X1092 1/16
印张: 353/4 插页 3
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印刷: 2015年12月第1次
定价: 80.00元
页码: 563页
ISBN: 978-7-100-11593-3
吕启祥: 1936年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余姚。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大中文系。六十年代曾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初稿编写,七十年代中期起,参加《红楼梦》新校本工作和《红楼梦大辞典》初版的编写及定稿。1985年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有《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台北版)、《红楼梦寻味录》及自选集《吕启祥论红楼梦》。与友人合作主编二十世纪上半叶《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本书简介:
本书由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新世纪部分文章中选出。作者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精神。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她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而有关作品本身包括人物剖析、艺术探索、意蕴阐发等文章是本书的主体。
作者在《红楼梦》这个精神家园中不懈地寻觅,探求艺术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所发皆为真诚的会心之言。
封底:
《红楼梦》是这样一种作品,只要你莫失莫忘地将她带在身边,她将不离不弃地给你以精神的滋养和人生的智慧。
红楼梦会心录(增订本)前言
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启功先生为我题了“红楼梦会心录”的书签。其时他还颇有余暇,一气写了三条,两竖一横,任我揀择。到了90年,承其庸先生的鼓励和促进, “会心录”将在台北印行,于是我又烦启先生写了繁体的,这就是92年出版的该书封面题签。原先所写的几条简体书签便郑重收藏起来,心想,有朝一日出大陆版必定用上此签。这一心愿写进了启先生逝后我的悼念文字里。
二十多年过去,这样的机缘果然到来,“会心录”得以在大陆出一个增订版。之所以要出,一方面因为台湾版不在大陆发行,仅有少量赠就近师友;另一方面亦想借此将新世纪以来所写增入。过往,我的书从来印数很少。1983年以前的编为《红楼梦开卷录》,当时印了5000册;84至90年之文收入《红楼梦会心录》,台北发行,印数之少,可以想见;《红楼梦寻味录》收九十年代之作,在大陆出,仅印1500册,友人告我曾在北京某书店一瞥即无踪影。对我而言,数量多少并不重要,能有若干册使师友寓目、有以教我便知足了。
现在来说说这个增订本的内容和编次。原版《会心录》除删却几篇讲稿性质的和重复者外,均予保留;同时将本世纪以来所写的长文短章约廿余篇增入。两者分量大致相当。此番不依原会心录次序,将所有篇目按内容重新编次,分三部分:
一,诗意美感在会心;
二, 校释比照细研读;
三,良师益友长相忆。
第一部分,诗意美感在会心,我之喜爱和研读《红楼梦》往往由此出发,亦归结于此。盖因《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它能开阔人的眼界,提升人的精神。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我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因而有关作品本身包括人物剖析、艺术探索、意蕴阐发等都归入了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较多实证性内容。多年以来,我参加过红楼梦的校注、辞典的编纂,关注过刊物、改编,还作过某些相关作品的比照等,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对作品本身的仔细校读。以前出自选集,有意舍弃了这类文章,以避枯燥;如今原会心录中的此类文章仍原样保留。如为北师大版(以程甲本为底本)校注本写的一篇书评,今天看来仍有意义;至于对人文新校本校读记和注释说明已收入《开卷录》,本书只收廿五周年述旧一文,也算一种历史的印迹。又如《红楼梦大辞典编纂旨趣述要》这篇长文写于1990年,可看作是对初版的一个学术总结。需要说明的是辞典已出增订版,我本人并未参与此项增订工作,只是将初版讹误和若干期望悉数托付修订诸君。因而辞典若因增订而充实丰富,我并无寸功;若仍沿原误或产生新的问题亦非我所能料想,更无能力、精力重检。因而本书中有关辞典之文乃是对初版而言;只是觉得当年编纂的初衷和设想并不过时,仍可供来日再修订时参考。上举师大版及辞典两文乃《会心录》中颇费心力的篇章,故略加说明。
至于第三部分,旨在记取诸多师长学友的教诲和帮助。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所依凭,灌注了前人和时贤的心血智慧。我深知自身学术上的成果十分有限,倘若离开了众多师友的培植,那就连这一点果子也结不出来。这部分所收包括健在的和已故的,受教有深浅,交往有长短,虽一点一滴,亦当铭记。在编次上稍作区分,如记写郭预衡先生有两篇,一在先生生前,一在逝后,即分别置于前后两处。尚须提及的是因本书早已交稿,关于师友之文有的未及收入,有的限于篇幅而舍弃。只有待诸来日了。
还要郑重申明的一点是本书时间跨度大,原《会心录》为84-90年间之作,新增的是新世纪所写,当中隔过了整个九十年代(已入《寻味录》),而本书编排又不以时间为序,因而也许有某些不协调。但我的原则是保持原貌,以为这总比强求统一要好。试想,本书中最早的文章写于1984年,最近的则到2013,将近三十年间,从行文到规范不可能没有变化。比方说八十年代各刊物对注释格式并无统一要求,尤其如《文史知识》等刊夹注即可,简明切要,我本人亦习惯于此。我理解学术规范的精神在于尊重前人和他人,不在形式;学术文章可以多种多样,不必千文一律。如今除校改错字个别篇稍有增补外仍各依发表时原样收录,望读者包容鉴谅。
冥冥中似有天意。以书名论,本来依逻辑关系应是先开卷,再寻味,而后有所会心;此番重出《会心录》增订本,把原先的次序顺过来,倒合乎情理了,这是原先没有想到的。
本书初版时,即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初,其庸先生曾为题一诗一画于书前,原件准备送我,讵料带往上海装裱时在宾馆被斯文偷儿窃走。嗣后先生又重新书写该诗和作画,精裱相赠,我妥为收藏,即今置卷首者。这椿往事,先生已不复记忆,在我则印象深刻,特记于此。以诗画相赠,对后学是一种鼓励,我有这点自知之明。九十年代,郭预衡先生亦曾赐赠手卷一幅,也是我十分珍惜的师长墨迹,今并置卷首,以为永久的纪念。
2011年5月 2013年冬修订
2015年9月又加上附言:“本书在出版社已历四年,只因责编对书稿不离不弃,一往情深,才得以使之按作者意愿和样貌即将面世。”
目录
题诗与画
冯其庸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为本书初版所写的字
冯其庸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初为本书初版所作的画
郭预衡先生上世纪90年代书赠的手卷
前言
原序(冯其庸)
诗意美感在会心
“红楼梦”题名断想
准确性 分寸感 概括力
——“红楼”探美三题
花的精魂 诗的化身
——林黛玉形象的文化蕴含和造型特色
湘云之美与魏晋风度
凤姐形象的审美价值
秦可卿形象的诗意空间
——兼说守护《红楼梦》的文学家园
从芥豆之微看大千世界
——漫话刘姥姥
冷香寒彻骨 雪里埋金簪
——谈谈薛宝钗的自我修养
白雪红梅 人间仙品
——薛宝琴小议
直烈遭危 抱屈夭亡
----略论晴雯之死
身居权要 心存淳厚
——平儿平议
“凤辣子”辣味辨
——关于凤姐性格的文化反思
豪兴·隽才·厄运
——谈史湘云
寓深厚于平淡 似无心而有意
——读“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答问二则
不可企及的曹雪芹
——从美学素质看后四十回
作为精神家园的《红楼梦》
作为文化经典的《红楼梦》
江宁云锦映红楼
----漫说作为文学元素的红楼服饰
红楼元味沁金陵
----写给2010南京读书节
不可替代的后四十回及诸多困惑
----写在程高本刊行220周年之际
校释比照细研读
填空补阙 厚积薄发
-—读北京师大出版社《红楼梦》校注本
不可妄改
关于“一花有一花之神”
《红楼梦大辞典》编纂旨趣述要
学刊姓“学”
应运而生 迎难而上
——写在《红楼梦学刊》三十岁生日之际
感恩·忆旧·图新
——写在《红楼梦》新校本出版二十五周年之际
冷观“红楼热”
彤云密布下的郁雷
——一部由红楼梦改编的话剧
《金锁记》与《红楼梦》
笔补造化 穿仄入幽
——《红楼梦》与李贺诗
孟丽君的两难选择
浮生若梦忆芸娘
绍兴会馆里的学术拓荒人
——鲁迅与“小说史略”及《红楼梦》
胡适与“红学”
沉睡五十年 今朝得共研
——喜见《胡适批红集》面世
文化名人的厄运与幸运
----写在曹雪芹逝世250周年之际
良师益友长相忆
润物无声
----记受教于郭预衡先生之点点滴滴
阔大恢宏 坚韧执着
----感受冯其庸先生治学为人的精神力量
积学集成 大家风范
——初读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
稻香家世 翰墨因缘
----《瓜饭集》读后
通向“红楼” 幽深处
--—读蔡义江著《论红楼梦佚稿》
学术著作的上乘境界
宏观微观 齐来笔底
-----鉴赏考据相得益彰--初读《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在宋淇著《红楼梦识要》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勤耕博采 宏图大观
——试说文彬治“红”
见微知著 言必有中
——读陈熙中《红楼梦求真录》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
--—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快读《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
* * * *
饮水思源忆弢师
仁者风范暖人心
——忆苏一平同志
惜别艾克恩
诗人的殒落
----我所认识的袁水拍
和世纪老人聊天
——我所认识的钟敬文先生
平易·通达·睿智
——忆念启功先生
倾力栽树 甘为人梯
——怀念杨占升先生
卓琳老人对红学的关怀
启蒙发昧念师恩
----敬悼郭预衡先生
史家风范 作家文采
——我心目中的唐德刚先生
追思天佑兄
怀念端木老
我的音乐老师赵方幸
阔别五十载 相见如梦寐
----重返海南纪实
原版后记
后记
这部书稿落户商务,看似机遇偶然,背后也有某种必然的因素。那缘由是我的外祖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服务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也就是说,他曾是商务的老编辑。这一层旧缘,我从未向现代的商务人----从领导到责编----提起过。
外祖葛姓讳陛纶字需生(1877-1940),在我保存的《山阴天乐乡葛氏宗谱》中有一篇他的传记,叙及“君之文虽不得志于科举而贡献社会裨益乡土”,青年时代即“受上海各大书局之聘,任编辑有年,著有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暨教科用书多种,风行海内”,嗣后绍兴同乡会设学校于上海,举为校长,又执教各校,“故君中年以后居沪为久,门墙桃李,遍及江南。民二十年复执笔商务印书馆”,由此可见外祖父曾先后两度执编商务,其著述及诗文“积稿满箧,日本第一次侵略上海悉付之一炬,半生心血,尽成劫灰”,由是返里教学,在战乱忧患中辞世。外祖父终其一生为乡村教书先生,并非名人,他居沪正值商务的全盛时代,据《顾颉刚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当时编辑部有300多人,全馆职工3000多人,已经是现代化的出版企业了。于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商务又迎来了新的盛时。我心中存想,如能在商务出一本书,也算是对先人的一点缅怀吧。
我与红学结缘很迟,是中年以后的事;直到如今,可算是一个《红楼梦》执着的读者和寻味者。
生逢战乱,我在抗日战争沦陷中的上海读小学,中学转到广州,已经是新中国建立之初,其时社会风气重理轻文。1954年高中毕业奉派至全省最僻远的海南中学,教化学和数学。三年后195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时留系在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1961年有幸参加全国文科统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得见唐弢、王瑶、刘绶松等前辈专家的学养和风范,由此得到了“史”的观念之启蒙和写作的基本训练。一年后返校教课。1964年被先借后调到中宣部文艺处。其时主管文艺的是周扬、林默涵、袁水拍等前辈领导人,在此工作使我开阔了眼界,也受到了写作的训练。
在此之前,我对《红楼梦》没多少兴趣,只草草翻过,觉它琐碎平淡,情注儿女;鲁迅著作倒是认真通读过的。
正当1966我的而立之年,“文革”风暴来临,中宣部成为“阎王殿”,军管后于1969年将全员下放到贺兰山下的“五七干校”,我撇下了出生仅几个月的女儿,长达四年之久。艰苦的劳动不必说,精神的桎梏令人尤感窒闷。此时翻开尚许阅读的《红楼梦》,在那文化沙漠中真是如获甘霖、如逢知己,盖因自己颇有了人生阅历,看够了周遭“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把戏,切己的人生感受同《红楼梦》的意蕴不期而然地相通了,读下去有无穷兴味、诸多感悟。对我而言,起初并非受宝黛故事之类吸引,倒是与书中那沉浮变幻真假难辨的人生世态感通。这大约是种因结缘之始吧。
七十年代中后期,先借后调到了“红楼梦校注组”,在前辈和同仁带动下,方认真阅读原著,嗣后参加《红楼梦大辞典》的编写。这两项均属基础工程,我虽非主力,亦收益良多。此后,对于版本等并无专门研究,但始终关注,深知实证工作之重要。自己也作过一些爬梳史料、辑评版本,写过若干以编校注为基础的心得。在完成集体项目的同时,我将自己对作品的研读所得陆续成文,大体上1983年以前之文编入《开卷录》,84-90年之文编入《会心录》,90年代之文入《寻味录》;世纪之交与友人合作编过百万字的“稀见资料”,2004年编过一本自选集《红楼梦寻》。以上诸书印数很少,影响有限。这本《会心录》的大陆增订版,增删原书,将近十年来所作选编收入。
在我,始终是将《红楼梦》作为小说、作为文学艺术来看待的。阅读中凡会心处常有诗意美感在焉。作品的不朽价值无论是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无不仰赖其审美品格来实现。这是我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我的为文无论是人物分析、艺术开掘、意蕴阐发均由此出发,亦归结于此。放眼四顾,滔滔学界,滚滚红潮,功利化的大环境确实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然而历史无情亦有情,泡沫泥沙终会淘汰,真知灼见终将留存。我不希望红学那末热闹显眼;复归平静,回归到一部小说,才是她的本色。自1985年起,被评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退休至今,已经十六年了。倘有余力,我愿在寂静中守望《红楼梦》的文学家园,出于良知,也出于兴趣。
本书编写的缘起和体例在前言中已有交代。承责编和友人美意,曾建议忆念师友部分划出,日后收入同类之书。但考虑到其中固然不乏名家,却也有不少是像我一样的普通学人,如不留存于此,将会淹没。我本人退休已久,近年偶尔参加学术会议常惊诧于学问虽未长进而年齿已届祖母级,所记叙的学术姐妹多数年长于我,为留存史料计,仍保持原来编次。忆想三十多年前的学术会议女学人仅及什之一,如今则满眼都是女教授女博士了,观之振奋,亦生感慨。
其庸先生年事已高而毫不懈怠,多年来为编校他的大型丛稿及续编外集、创作诗书画日以继夜,殚精竭虑;感召之力,泽及学林后辈。他不止一次建议我在大陆再版《会心录》,另将新世纪之作编集;自己思忖既非名家,亦不图多销,为节约出版资源计,就合编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的一本书。可谓亦新亦旧,其中关涉小说人物的诸文曾被多种选本所收,同我此前的自选集也有所交叠。至于本世纪之文则首次收录,包括我今年新写的文章。总之,意在学术留痕而已。
本书责任编辑厚艳芬是二十多年前就已结识的学友,她通阅全稿、补阙匡正、所付辛劳自不待言。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的关切。朱绛先生专为本书题签和书画所作的精美摄影。此外,对于所有为此书出版辛勤工作的朋友,在此一併敬表谢忱。
作者 2012年7月
2013年冬修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安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5-949531.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