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shixuxudemam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oshixuxudemama

博文

写论文,才是科研正经事? 精选

已有 14871 次阅读 2019-10-23 17:13 |个人分类:学术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写作, 科技论文

写论文,才是科研正经事?

李晓姣,2019.10.23,由组会报告整理而来

各位师弟、师妹好。

G老师让我给大家作一个关于科技论文写作的报告。请原谅我用了这样一个不正经的题目,但请听听我的理由。上周X院士组织了一场学术写作讲座,几位同学也去听了。我区区一个博士后,能力有限,成果不多,没什么经验可输出。但照本宣科列出写论文应知应会list,我也无意于此。因此,今天的报告只是分享我对学术写作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今天的题目就是我时常在想的一个问题——写论文,才是科研人员的正经事吗?

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如果只作观察,从不写作,自然科学家的生活倒是幸福的。”可见,写作大抵来说并不是件让人永远开心的事情。那么为什么要写?写论文是不是科研正经事呢?

我认为“是”。因为科技论文是一种载体,它传播科研成果,承载书面思考,促进学术交流。

传播原创性研究成果

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森林中的一棵树倒下,但没有人听见,那么它是否发出过声音?”对于科研工作者的idea和论文发表来说,那么答案毫无疑问为“否”。再好的idea,没有传播出去被人听到,就如同没有发出过声音一样。

为了传播,必须将idea和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否则再好的idea也会湮灭。有效发表至少包含三个重要因素[1]

第一,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首次发表。

原创与创新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当今科研创新脱离不开以下三种情况:(1)新问题新方法。这种当然最好,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次搞个大新闻。(2)新问题老方法。比如说有限元方法是一种经典数值方法,但是该方法仍不断应用于各种新结构、新模型、新材料的研究之中。(3)旧问题新方法。我目前的研究更接近这种。虽然是旧的问题,但由于引入了新方法,得到了许多以往方法得不到的结果,体现了新方法的独特优势。创新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创新,但原创是根本。创新的标志性提法包括但不限于:提出某种新的观点;提出某种新的方法;建立某种新的模型等。无论是学位论文的创新点,还是期刊论文的highlights,每一篇文章都必须有值得分享和传播的创新之处,以区分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研究。

举例来说,综述文章是对已发表文献的评述,好的综述提供真知灼见,给人启发。但由于不是首次发表的创新成果,因此综述文章不属于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

第二,经得起科技同行的实验重复和结论验证。

在研究成果被纳入人类知识体系前,还需要验证其方法的可重复性和结论的正确性。通用做法就是同行评议。虽然同行评议机制并不完美,也屡屡爆出问题,引发争议,但仍不失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举例来说,学术会议中的会议摘要、会议报告,由于缺少细节,不满足严格的同行评议,因此不是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

第三,发表在能供科学界随时获取的出版物。

发表的论文必须可以被获取,从而可以被开放讨论、勘误、引用,甚至发现问题被撤回。这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从而经过科学特有的“筛选”功能,最终被纳入人类现有的知识体系。

1921年,S.P. Timoshenko教授[2]在经典梁理论基础上考虑了梁的剪切变形和转动惯量的影响,提出一种新的梁理论,后来被称为Timoshenko梁理论。之后,但凡研究中用到这种梁模型,都会引用1921年的这篇文献。而要举个反例的话,就是著名的省纸狂魔费马先生了——“我确信已发现了一种美妙的证法,可惜这里空白的地方太小,写不下。”

书面思考和论证

分享和传播最新的原创性成果需要一个载体,科技论文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载体。无论是纸质版还是电子版,无论是开放存取还是收费订阅,无论是经过完整的同行评议还是预印本——总之,传统意义上的科技论文都需要先“写”出来。而“写”论文的过程就是完成书面思考和论证的过程。

在科技论文构思、撰写和修改过程中,要始终将潜在的读者(编辑、审稿人、大同行、小同行)放在心头,自觉保持与读者的对话,时刻努力满足读者的预期。这里简单讲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满足读者对于文章内容逻辑安排和呈现顺序的预期。科技论文常有“IMRAD”结构一说,看起来像是科技“八股”。但这并不是说科技论文作者缺乏写作能力,而是为了满足读者预期——

开头,读者想知道你为什么研究这个题目?这就是Introduction

之后,读者想知道你要怎样研究?这就是Method

然后,读者想问你得到了什么结果?这就是Results

最后,读者还想知道得到这些结果,那又怎样?这就是Discussion

第二个层面,满足读者对于信息呈现方式的预期[3]。以一句话为例,简单来说,在一句话的“topic position”放入旧信息,在一句话的“stress position”放入要强调的新信息。这也是英文论文与中文论文语言方面的最大区别之一。

关于论文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模式,下一次报告中再展开。

保持与学术共同体的对话

这一要求基于以下事实:这一领域你不是开天辟地第一人,如果你觉得你是,那肯定是错觉。以本研究为原点,要始终自觉保持从前到后从大到小的不同视角的审视。

,即向前追溯。前人如何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空白、局限与不足?本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该问题有什么意义?,即向后发展。包括自己的后续研究,也包括作为已发表的文献成为他人研究的引证文献。从前到后,这些研究成果环环相扣,构成一个链条,完善一个学科,发展新的范式,最终汇入人类知识长河。,将本研究置于更宏大的体系中,在此可遇见大领域的大同行。,将本研究立足于更具体的点,在此可遇见竞争激烈的小同行。从大到小,大、小同行形成全世界范围的无形学院。

前人和后来者,大同行和小同行,共同构成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共同体。而科技论文就是你进入这个科学共同体的入场券,也是你行走于这个科学共同体的硬通货。

综上,发表科技论文实现idea的分享和传播,撰写科技论文促使idea的充分论证,交流科技论文助力作者融入学术生态圈。所以,写论文,真的是科研人员的正经事!

还有一句想讲却没讲的话。我只是从科研自身发展规律谈我对于“为什么科研工作必须要写论文”这个问题的感悟。我没讲几年几篇的“数篇儿”式考核,没讲与分区和影响因子直接挂钩的外部激励,没讲“不发表就出局”的残酷。只因我仍是一个凡事慢半拍的理想主义者。也许两年后,我可以再来做个报告,题目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梦想的破灭”。



[1] 参考罗伯特·A·戴和芭芭拉·盖斯特尔编著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第7版)》

[2] Timoshenko, S. P. (1921). "On the correction for shear of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for transverse vibrations of prismatic bars." Philos. Mag., 41(245), 744-746.

[3] 参考George D. GopenJudith A. Swan撰写的《The Science of Scientific Writing》一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04477-1203148.html

上一篇:事先张扬的博士后出国参会记
下一篇:我所在研究领域科技论文的论证模式——谈论文的逻辑结构
收藏 IP: 210.39.1.*| 热度|

27 杨正瓴 毛善成 刘立 孙颉 徐耀 李哲林 王安良 黄永义 王启云 王从彦 强涛 李燕祥 汪啸 史晓雷 李闯 徐冉成 杜芳 赵永新 冯大诚 杨金波 刘忠波 岳建军 段法兵 李东风 姚伟 霍天满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