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风晥韵的世园会安徽园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9年9月19日发布(第22488篇)
在世园会中华园艺展示区的32个园中,安徽园也是特别吸引游人的一个特色园。媒体报道说:安徽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 “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充分利用徽州古村落特有的水口园林形式,随山采形、就水取势,反映古代先人“逐水而居”的择居理念。园内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右绕,集纳坊、廊、轩、堂、亭、台等典型的徽派园林元素。尤其是装饰在窗楣、梁柱上的砖雕、木雕、石雕,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人们不到安徽,便可在这里欣赏“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景。下面是我的相机快门不断按动的地方。照片17张是15日拍摄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北京世园会 | 惊艳亮相!世园会安徽园尽显徽风古韵
现代园林 2019-04-30 18:54
“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提到安徽,人们脑海中总会呈现这样一幅画面:山环水绕的古村落,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精致古朴的徽州三雕……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安徽尤以独特的徽州人文风光闻名于世。徽州古村落和徽派建筑,体现着建筑艺术的卓越成就,更彰显了古徽州“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宏村民居、西递亭台、棠樾牌坊……如此经典的美景汇聚在一处是怎样一幅画卷?
在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位于中华园艺展示区内的安徽园将一座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皖南徽州古村落搬到这里。
安徽园
安徽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以本届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充分利用徽州古村落特有的水口园林形式,随山采形、就水取势,反映古代先人“逐水而居”的择居理念。园内山石犬牙交错,清流左环右绕,集纳坊、廊、轩、堂、亭、台等典型的徽派园林元素。尤其是装饰在窗楣、梁柱上的砖雕、木雕、石雕,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人们不到安徽,便可在这里欣赏“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景。
牌坊又叫牌楼,是古代为了宣明教化、旌表功德等所立的纪念性建筑。徽州牌坊因其数量众多、结构匀称、装饰华美而闻名于世,现尚存100余座,其中歙县的许国八脚牌坊最为经典,全国独一无二。
在安徽园入口,一座近10米高的牌坊让人恍若穿越到了古徽州。这座牌坊的原料是一块上千吨的整石,由20多位非遗传承人手工雕刻而成,制作上沿袭了明代典型建筑工艺,是一座三尖四柱五楼牌坊,匾额题字“国泰民安”,整体恢弘大气。尤为亮眼的是,牌坊上方的纹饰,展现了徽派经典技法——高浮雕,即分两层雕刻,上面雕刻“双鹿献瑞”,下面雕刻“双龙戏珠”及“凤戏牡丹”,颇具匠心。
穿过牌坊进入园内,一汪清池、一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由近及远,令人仿佛来到“中国的画里乡村”宏村。
清池中水雾袅袅,更增几分诗意。绕池左转,竹林掩映的依翠廊映入眼帘,这里是安徽园拍照留影的最佳地点之一。您可以坐在廊里的“美人靠”上或者廊前的旧柱础上休息,静静品味水墨徽州的如画风景,欣赏倒影在水中的黛瓦白墙。
穿过石板桥,可以看到小院门上有砖雕的“听溪”两字。进入小院,就是“观瀑轩”。观瀑轩的挂落和“美人靠”形成一个画框,一幅自然山水画跃入眼帘。您在这里可以体验做一回徽州人的感觉,静静地看山听水。
紧邻观瀑轩,来到园里最大的建筑“京徽堂”。
置身堂内,您可以体会徽派民居“四水归堂”背后的文化内涵,细细欣赏“无宅不雕花”的徽州“三雕”,领略徽派雕刻的魅力。穆桂英挂帅、福禄寿三星高照、郭子仪进寿、状元及第等都是徽州人喜爱的经典故事与人物雕刻。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等建筑细节,将古雅、简洁的徽派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走出“京徽堂”,便步入东侧独立小院“挹芳轩”。小院内有株古老孑遗树种“银缕梅”。它与恐龙同时代,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为我国特有,种群稀少,堪称“植物大熊猫”。
银缕梅树姿古朴,干形苍劲,叶片入秋变黄色,花朵银丝缕缕更为奇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小院南面是徽州古戏台,如果时间充足,您可以在这里听一听来自安徽的地方戏曲。
戏台向东,是一座古朴的石雕小桥,走过小桥,便来到“皖香”四角亭。它用肥梁瘦柱、圆雕斜撑阐释徽派园林建筑与江南园林建筑的不同,在这里您可以坐下欣赏全园美景。
离开安徽园,走出亭边月洞门。回望安徽园内,隔着山石、小桥,远远看见一个绿树掩映下的粉墙黛瓦小村庄,仿佛来到了皖南的山野。
“泼墨染云山,满目景色添画意;挥笔蘸烟雨,一派风光送诗情”。体验徽风皖韵,品味画意诗情,安徽园欢迎您。
沿青石板稳步向北,是巍峨苍翠的巢湖石假山,溪流跌宕起伏,树木郁郁葱葱。
安徽园这么美,你怎么能错过?
注:文章来自安徽日报微信,仅供学习与分享,关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文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诉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
http://www.sohu.com/a/311395912_80691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