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提要

已有 2171 次阅读 2019-8-29 10:02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下)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19829发布(第22279篇)

书名:      瓜饭楼藏文物录(上)[瓜饭楼外集第一卷]

瓜饭楼藏文物录(下)[瓜饭楼外集第二卷]

编著:  冯其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题签:      百岁学者姚奠中

主编:      冯其庸

助编:      高海英

摄影:      汪大刚、甘永

版式设计:  姚伟廷、张晶晶

出版发行:  商务印书馆

印刷:      北京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196月第一版

开本      635X865  1/8

印刷时间:  第一卷 20196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30

            第一卷 20196月第一次印刷  印张  32

定价:      449元(第一卷);449元(第二卷)

ISBN     978-7-100-17185-4第一卷

978-7-100-17186-1第二卷

页码:     上册 217;下册 248

感谢冯先生家人惠寄,感谢商务印书馆的付出。

照片33张,拍自《瓜饭楼藏文物》上下册

1

 DSCN9798.JPG

2.

 DSCN9799.JPG

3

 DSCN9800.JPG

4.

 DSCN9801.JPG

5.

 DSCN9802.JPG

6.

 DSCN9803.JPG

7.

 DSCN9804.JPG

8.

 DSCN9805.JPG

9.

 DSCN9806.JPG

10

 DSCN9807.JPG

11

 DSCN9808.JPG

12

 DSCN9809.JPG

13

 DSCN9810.JPG

14

 DSCN9811.JPG

15

 DSCN9812.JPG

16

 DSCN9813.JPG

17

DSCN9814.JPG

18

 DSCN9815.JPG

19

 DSCN9816.JPG

20

 DSCN9817.JPG

21

 DSCN9818.JPG

22

 DSCN9819.JPG

23

 DSCN9820.JPG

24

 DSCN9821.JPG

25

 DSCN9822.JPG

26

 DSCN9823.JPG

27

 DSCN9824.JPG

28

 DSCN9825.JPG

29

 DSCN9826.JPG

30

 DSCN9827.JPG

31

 DSCN9828.JPG

32

 DSCN9830.JPG

33

DSCN9831.JPG

**********************************

瓜饭楼藏文物录()

瓜饭楼藏文物录(上)

作者冯其庸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6
页数: 217
定价: 4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0171854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评价     

·                           写笔记

·                          写书评

·                          加入购书单 

·                         分享到   

推荐


内容简介  · · · · · ·

《瓜饭楼藏文物录》是冯其庸终身所收藏,经过反复筛选并请专家鉴定过了的大批珍贵文物,如原始陶器、彩陶、陶俑、骑马俑;战国至汉唐的文字砖、瓦当、造像砖;战国至汉代的古铜印;北魏至唐宋造像碑;北魏至明代的墓志铭原石;北魏至唐宋的金铜佛像、石刻佛像、佛头;有长篇铭文的战国青铜器;晋唐宋元明瓷器;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诏》原件;侯方域题李香君小像砚拓本;宋、明、清墨。其中不乏珍贵罕见的文物。

作者简介  · · · · · ·

冯其庸(1924-2017),江苏无锡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48年无锡国专本科毕业,专业文史艺术研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离休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首任馆长、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华炎黄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中国通史》顾问等职。除撰有大量学术专著外,另有大型书画册、大型山水画册、大型摄影集各1部。其所著《曹雪芹家世新考》获文化部二等奖,主编《红楼梦大词典》获文化部一等奖,《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2008年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33册《瓜饭楼丛稿》获最高荣誉出版物及商业印刷全场大奖。201011月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201112月,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210月,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刷新

翻看

您有10+条未查看新闻,点击查看

写在我的父亲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出版之际 | 冯幽若

用户19146047382019-07-16 10:11

不久前刚刚收到了商务印书馆送来的《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两册样书。翻阅这两本沉甸甸的样书,看着里面一帧帧精美的文物图片,读着父亲那似乎还带着温度的自序,我恍如隔世,那些老物件许多分明还陈设在书房和画室中,几乎每一件都静静地站在那里,默默地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父亲喜爱和痴迷文史,从他开始识字读书,一直到他离开我们,从未间断过,也未改变过。只是从少不更事到满腹经纶,他痴迷的程度一步步加深。我幼年的印象中,父亲每每离京出差,无论四清还是文革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回京探亲,他都会利用休假时间做文史调研,就像他在自序中写的一样。也正因此,每次他回到家中,除了书籍和换洗衣物,他都会带回满满一大帆布旅行袋沉甸甸的石头瓦片。那时候,母亲对此偶有微词,但基本上任凭父亲由兴趣收集。一时间家中地上经常摆满石头、瓦片和陶罐。父亲则每每陶醉在他的收藏世界中。不仅如此,父亲还常常在他收集的古陶器碎片、古砖瓦的背后,用毛笔小楷工整地记录下它们的出土地点、时间以及发现过程等等相关信息,作为史料以备他日后研究。这些被他标注后的带着潮湿墨迹的古陶器碎片和古砖瓦片,被陈设在书柜上风干,慢慢地便成了我家书柜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

    

《文物录》中记载的几样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几乎自我有记忆始就伴随着我成长。记得小时候,那几只父亲四清时从陕西长安县搜集带回的石斧就放在父亲的书桌案头旁,每每父亲写作读书疲倦,思绪开小差时,就会停下几分钟,手里把玩摩挲着石斧,用手的温度和湿度温润着这几柄石斧,似乎只有这样,他才能将中断的思绪衔接上,才能从疲劳中解脱出来,那几样石斧似乎透过历史的沉淀给了他无穷的能量,能令他文思如泉涌,绵绵不绝。那时我年幼无知,看到那几块石头竟然让他如此爱不释手,不以为然,问他究竟,他回答我石头的出处,令我心生疑窦和困惑,却也深感神奇。那时作为孩童的我,脑子里还没有历史的概念。特别是不知从何时起,书桌上又多了一颗比拳头大的黑色乌亮的石头,石头上有坑坑洼洼的凹点,那漂亮的石头似乎比其他石头更重,引起我的好奇心,父亲告诉我那是一块陨石。这块从天而降的陨石,带给我无限的想象力,以至于我曾一度每晚到阳台上观望星空,看星座。可惜这块陨石不是文物,没有收录到这本书中。

    

另一件令我不能忘却的文物就是父亲收藏的那只战国时期的楚器——青铜鉴。这件文物的出处和去处父亲在他的自序中已有陈述,它周周折折,失而复得,能到我父亲手中,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这里概不多述。只是围绕着这只硕大无比的青铜鉴,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青铜鉴初到我家时,大约是1976年底或77年初的时候,我大概初入高中。那时我家住在张自忠路三号人民大学宿舍,居室面积不过七十来平米。那只青铜鉴直径约有55厘米,高约26厘米,上面铜锈斑斑不说,还布满厚厚的泥土和灰尘。这样一只脏兮兮的大锅放在家中,无论如何占据了斗大的居室中一席不小之地,连走路都要绕开它。这回不仅是母亲,连我和姐姐都觉得它多余,只有父亲如获至宝。可是它毕竟太大了,无处安放,又怕不小心把它碰坏。无奈,母亲想了个办法,把它安放到她和父亲的双人床下,大家也就与之相安无事了,似乎忘了它的存在。不久之后,母亲患上了五十肩,也就是肩周炎,那年正巧无锡老家来了个年轻李姓朋友,到宽街中医院学习推拿按摩医术。因为是老乡,一有时间就到家中坐坐,顺便给母亲治疗一番。一来二去,大家都熟悉了,无话不说,他玩笑说,那只出土文物,阴气太重,母亲体弱,睡在其上,日久天长,抵不住阴气袭人,自然会生筋骨病。那时我们不懂他讲的道理,全当玩笑一听,哈哈笑过没放心上。说也奇怪,直到父亲把那只青铜鉴捐赠给了南京博物院,母亲的肩周炎才渐渐好起来。现在想来,李医生的话也许不无道理。

    

父亲的收藏伴随着韶光荏苒,伴随着我们家的迁移——由张自忠路到红庙北里再到通州张家湾芳草园,一点点多起来,丰富起来,而这些收藏的物件除了它们本身所拥有的历史价值外,慢慢地也承载起我们家中的文化情愫,无论是父母还是姐姐和我,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们,都会深深地感受和体会到它们特殊的文化内涵,如同阳光和空气,成为我们生活的养分,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一部分。

    

父亲喜欢收藏,但当他的收藏能够服务于社会,能够促进文化提升时,他也绝不吝啬。2010年左右,父亲的老家,无锡惠山区前洲镇为了家乡的文化建设,拟以父亲的名义建立一座冯其庸艺术馆。父亲以其平淡之心,认为他并没有为家乡做出什么贡献,一直婉言谢绝。直到有一天,家乡的领导劝说他:冯老,你是从家乡走出来的文化名人,应该为家乡留点什么……”父亲考虑到作为无锡人为家乡文化做点事情是他的责任和使命,遂同意建馆,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书画作品和收藏的文物无偿捐赠给家乡。父亲同时提出,他是做学问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余事书画。于是最初设想的冯其庸艺术馆就更名为冯其庸学术馆。学术馆土建完成后,父亲将他几十年积累的手稿、字画、拓片、文物、著作等一千六百多件藏品无偿捐赠给了家乡。2012年十二月,学术馆开馆之际,父亲在开幕式上表达了无锡有那么多著名学者,家乡却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学术馆的惭愧忐忑之心后,殷切深情地希望今后学术馆成为一个文化的中心,充分地用来培养家乡的年轻朋友,年轻的孩子,让他们走上文化的道路,学术的道路

    

学习、继承和传播文化几乎构成了父亲完整的一生。2017年初,父亲离世后,面对着他留下的繁多的书籍、文稿、书画作品和收藏品,在浩瀚无际的整理工作过程中,静坐在他的书房和画室里,望着书柜中陈列的满满的书籍和文物收藏,我时时能够感受到他的存在;感受到他在冥冥中指导着我做每一样事情;感受到房间中每一册书、每一件藏品上都凝聚着他对文化的态度,一种由珍爱到虔诚以至敬畏的态度。他是透过每一件文物,每一件藏品来纵观历史,来还原历史场景的。而这些书籍和藏品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斯人已去,其精神永存。睹物思人,我想这些遗留下的书籍和文物,就是对他最好的诠释——文化学者冯其庸。

    

我的父亲冯其庸先生已经走了,但他对传统文化之爱以及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始至终影响着我,令我终生受益无穷。

    

 201974星期四  于芷兰斋   

http://en.ddzhuan.cn/survey/surveymmvs?id=72563&source=2whbh

本文刊2019716《文汇报 笔会》

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首发 辑录363件珍品和背后故事

历史也有趣2019-08-19 14:08

发布会现场 钟欣 摄

中新网上海819 《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18日在上海书展上首发。该书辑录了我国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终身所收藏、并请专家鉴定过的大批珍贵文物,如战国陵君鉴、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诏》等。其中珍品都已捐赠国家。

冯其庸(1924-201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文史学家、书画艺术家。他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还涉足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曾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他的书信、收藏、绘画、摄影作品等,均经亲自整理校订,收入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交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

《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册,即《瓜饭楼外集》的第一、二卷,辑录了冯其庸终身所收藏,经过反复筛选并请专家鉴定过了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带有长篇铭文的陵君鉴”(已无偿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定为一级藏品),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诏》(已无偿捐赠给第一历史档案馆)等。

此外还有原始陶器、彩陶、陶俑、骑马俑,战国至汉唐的文字砖、瓦当、造像砖,战国至汉代的古铜印,北魏至唐宋造像碑,北魏至明代的墓志铭原石,北魏至唐宋的金铜佛像、石刻佛像、佛头,晋唐宋元明瓷器,侯方域题李香君小像砚拓本,宋、明、清墨等大量稀见的文物珍品。书中辑录的363件文物,均由专业人士拍摄和设计而成,构图精美,每件文物都传达出浓浓的美感和文化气息。

《瓜饭楼藏文物录》书封 钟欣

《瓜饭楼藏文物录》反映了冯其庸作为文史学家的眼光和底蕴,他在书中详细讲解了这些古代文物的大小、形制、来源及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例如,其中有几块燕下都的大宫瓦当,是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他说:这样的大瓦当,实在难得,这也可以使我们借此想象到战国时燕国之状况。

冯其庸曾说:数十年来,我爱好文物,收藏文物,但却与真正的文物收藏家不同,我的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所以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文物家,我只是为历史求证,为历史社会求真。在长期治学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一是重视传统文献,精研传统文献;二是重视相关的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三是重视地面调查和地下发掘。

考古学家王炳华现场回忆,冯其庸先生治学谨严,所作学术结论,都严格求证,他为了调查证实玄奘取经之路,二十年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确证玄奘取经从瓦罕古道由明铁盖山口经公主堡过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归国。2005年,先生还以83岁的高龄,为了求证玄奘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穿越罗布泊,到楼兰、经龙城、白龙堆入玉门关,在大沙漠里待了17天。()

https://www.360kuai.com/detail?url=9be5cff7f16014212&cota=3&kuai_so=1&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4

文物收藏里的文史情怀: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出版

2019-08-19 14:06:50 来源:新浪读书

\

“文物收藏里的文史情怀——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办

 

商务印书馆于2019年8月18日下午在上海书展举办“文物收藏里的文史情怀——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发布会”。考古学家王炳华,文物书画鉴定家、画家尹光华,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丁和三位先生出席座谈会,对本书的学术价值与出版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倾情讲述了冯其庸先生的文物收藏故事。

 

冯其庸 (1924-2017)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红学家、文史学家、书画艺术家。他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还涉足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曾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他的书信、收藏、绘画、摄影作品等,均经亲自整理校订,收入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交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

 

《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册,即《瓜饭楼外集》的第一、二卷,辑录了冯其庸终身所收藏,经过反复筛选并请专家鉴定过了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带有长篇铭文的“ 陵君鉴”(已无偿捐赠给南京博物院,定为一级藏品),明正德皇帝的《罪己诏》(已无偿捐赠给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此外还有原始陶器、彩陶、陶俑、骑马俑,战国至汉唐的文字砖、瓦当、造像砖,战国至汉代的古铜印,北魏至唐宋造像碑,北魏至明代的墓志铭原石,北魏至唐宋的金铜佛像、石刻佛像、佛头,晋唐宋元明瓷器,侯方域题李香君小像砚拓本,宋、明、清墨等大量稀见的文物珍品。书中辑录的363件文物,均由专业人士拍摄和设计而成,构图精美,每件文物都传达出浓浓的美感和文化气息,令人爱不释手,充分体现了冯其庸先生作为书画艺术家的审美眼光。


\

“文物收藏里的文史情怀——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发布会”现场


《瓜饭楼藏文物录》反映了冯其庸作为文史学家的眼光和底蕴,他在书中详细讲解了这些古代文物的大小、形制、来源及其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例如,其中有几块燕下都的大宫瓦当,是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他说:“这样的大瓦当,实在难得,这也可以使我们借此想象到战国时燕国之状况。” 其中雍正五年范时绎的贡墨,冯其庸说:“雍正五年曹俯被抄家,奉旨抄家的人就是范时绎,所以这锭墨具有特殊的意义。还有一锭是袁枚的墨,也是乾隆,与曹雪芹同时。乾隆辛亥墨有二锭,这是《红楼梦》程甲本刊行的年代,也特别有意义。”

 

《瓜饭楼藏文物录》体现了冯其庸先生重文献,重实证、重调查的治学方法。他说:“数十年来,我爱好文物,收藏文物,但却与真正的文物收藏家不同,我的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所以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文物家,我只是为历史求证,为历史社会求真。”在长期治学过程中,冯先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习惯:一是重视传统文献,精研传统文献;二是重视相关的传世文物和出土文物;三是重视地面调查和地下发掘。他往往从地面调查得到可靠的史迹,从地下文物获得历史的新知和实证,从而与传统文献相印证。他以“求学求真之心”从事调查研究几十年,因重视这三方面的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文化资料,得出许多重要发现和独创的见解。

 

《瓜饭楼藏文物录》体现了冯其庸先生的文史情怀。王炳华先生说,冯其庸先生治学谨严,所作学术结论,都严格求证,他为了调查证实玄奘取经之路,二十年间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确证玄奘取经从瓦罕古道由明铁盖山口经公主堡过塔什库尔干石头城归国。2005年,冯其庸先生于以83岁的高龄,为了求证玄奘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还穿越罗布泊,到楼兰、经龙城、白龙堆入玉门关,在大沙漠里17天,确证了玄奘的最后归程。这种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同样体现在他的文物收藏与研究中。他是带着历史学家的眼光去审视和分析文物,他试图在画像砖石的画面和纹路中寻觅和发现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宗教的印迹。他热爱文物,眷恋文物,却把珍贵的藏品一件件无偿捐赠国家,因为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那份绵长深厚的文史情怀植根之处。

 

冯其庸先生一生心系国家命运,服务社会发展,推动民族复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瓜饭楼藏文物录》是冯其庸先生对中国学界的又一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世的一份值得珍视的礼物。

http://www.chinaacn.com/index.php?a=show&c=index&catid=49&id=5594&m=content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195705.html

上一篇:笔者过往部分博文有关美国COSTCO仓储式连锁店的记述
下一篇: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丛(全国新书目2001.8)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