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仲绩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j6189

博文

源点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8-2-18 16:20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打浦路不长,从喧嚣的徐家汇路到恬静的江滨路,也就三四里的地,慢慢的走,有半小时足够。

北端的日月光、白玉兰广场是喧嚣的,而南边的黄浦滨江绿地则是恬静的。

喧嚣扰人,恬静养神。往南走,能看见一片绿地,登几步台阶,就能看到绿树丛旁的绿茵中一耸染满青铜般锈迹的钢板雕塑。一个大半圆接一个小半圆,底座有逐级向上的台阶,每层都有三二行文字浮镶,最高层处则是斑斑锈锈的留白。

这就是被命名为“中国隧道纪念碑——源点”的城市雕塑。

一座以隧道掘进时所采用的主要工具盾构为标识的作品,大半圆连着小半圆,层层推进中留有深度感;台阶逐级登攀,浅浅递进上升至一个平台;半边的盾构上布满残缺的刀口,环环镶嵌、纵横交错……

端详着由一组冷冰冰的钢板焊接搭建的雕塑,徜徉在绿草如茵绿树如海鲜花常开的黄浦滨江绿地,隔栏远眺流淌不息的浦江,游荡的船帆、对岸的江景、飞翔的海鸥……在心怡神旷中,顿时会觉得“源点”会“活”起来,充满活力,充满生机,一个活力四溅的生命体。

雕塑的前面是一条塑胶跑步健身道,傍边是石板铺就的步行路,后面绿茵草地上镶嵌着一块一块的小石块,跳跃的、斜斜的横过,组成一个有些像三角形的展示空间。有几只公园椅在雕塑前的绿树荫下,这里经常有人坐着。确实,观景休闲都很好的地方,很想也在那里坐坐,一直没有坐过,怕坐下来,思绪会把人带到很远很远……

1965年,在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批准下,上海打浦路隧道开始兴建。因工程开建于1965年,是当年上海第一号战略保密工程,代号为‘651’。”

好多年以后,听四叔说起,当年他在浙江大学土木系毕业实习时,参与过调研这条隧道建设,由于“出身”不够硬,“政审”得相当厉害,既兴奋又紧张,但也不能说。后来,四叔被学校报送进京,如今大家都知道了,现在可以说了。

1971年,第一代隧道人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本雕塑所在地成功地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大型越江隧道---打浦路隧道。由此,‘651’原址成为我国盾构法越江隧道建设起步的源点。”

2006年,邀请孙钧先生参加主题为“CAE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科技论坛他曾是打浦路黄浦江越江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顾问。那次演讲题目是“CAE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应用的若干进展”。厚德载物,当时先生所言“作为与多门相关和相近学科相互间交叉融合的岩土力学与工程领域”,其所指出的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以及研究成果,至今依然可圈可点,令人敬佩。

1990年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和大型越江隧道建设得到快速地发展,并成功地建造了一批超长、超大直径的隧道,中国进入国际隧道施工强国的行列。”

记得孙钧先生的那篇文章,署名者有好多人,不仅有正副教授和自己的学生,还有隧道公司的技术人员,他那天的开场白就指出,中国的隧道建设需要承上启下的人才梯队,老一辈的殷切期望。又过了好多年,遇见一位从事研究地下工程规范的范益群博士听他聊这个行业的近况,得知如今的研究已经从零星的应用到行业的规范,井井有条,循序渐进,该项技术和人才正如前辈期待的那样,后继有人。

2010年起,中国地下工程将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发展,施工技术和施工规模将处于国际隧道发展前沿。”

……

哪天,也去公园椅上坐坐。

摇曳的杨柳枝条、迎风的垂丝海棠……金灿灿的枇杷、黄褐色的梨……

眼前的春华秋实,远处的江天一色,地下是中国隧道交通的起源点,能坐享如此安逸和舒适,是有这么一批人、几代人实实在在的付出和奉献,怎不令人浮想翩翩。

国家强盛的路,总有一个起点,总还会有一个标杆指引着你前行的路。

最踏实的,是践行;最可信的,还是这“源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5605-1100258.html

上一篇:歌声
下一篇:尽头
收藏 IP: 183.193.147.*| 热度|

2 张晓良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4: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