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小兵读研记》的
第2回
大兵一走进小兵办公室,就看见小张兵一边坐在电脑前修改报告,一边面无表情,眼睛红红的,眼泪啪嗒啪嗒的往下流。
“这是怎么了?怎么还哭上了?”大兵一头雾水的问一旁的小兵。
小兵解释说,“刚才开组会,小张兵做报告,大导师居然来了,听完报告批评了小张兵,其实也没有说的很狠......”
“还不狠?不狠现在还在哭呢?到底怎么回事?”
这时小张兵哽咽了一下尽量冷静的说,“就是报告结束以后,老师说我很让他觉得诧异,说我现在的表现比面试的时候还不如。如果说现在是刚进组的还可以理解,但是都该硕士毕业了,做报告居然还是这样,甚至都不熟练,觉得有点失望。”
(参考阅读小兵读研记之开题报告)
“然后我其实觉得也还好,没有特别批评我,但我就是忍不住,因为我也对自己很失望。”
小兵接着说,“小张兵哭了以后,老师还说,这还没怎么说你就哭了,也太承受不住压力了,下去吧。气氛相当尴尬啊。”
小张兵接着说:“X老师还拍我两下说,这么大的人了,这都是讨论问题,没什么可哭的。可是我根本就不是怕批评,我不是那种经不起批评的人,我就是......”
“就是对自己很失望,很伤心,对不对?”大兵接过话。
“对,对。我以前对我自己还是很有自信的,对自己也有很高的期望,可是为什么我觉得我现在很差?”小张兵说着说着又哭了,“真的是我自己的问题吗?”
大兵叹口气,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见了,包括大兵自己,身边有很多专业第一保送或者考研时名列前茅的人,这些都应该是勤奋,聪明,认真的人。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读研后就“堕落下去”,对自己的自信心全部粉碎,有的毕业成问题,有的再也不想做科研,只想混毕业了呢?
这个问题在一次听吴伯凡的分享提到过,大兵结合自己的感受,觉得有一些道理。
在我们的教育中,至少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中,我们被教导要遵守纪律,要听老师的话,要听家长的话,好好学习。于是一些人从小就是乖乖的,对于“我想要”根本没有观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敢去强硬的要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部分人不做这种“乖乖的人”,一部分人在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之后突破了这种约束,而有一部分人却没有很好的建立这种自信,自我认知。
其中,女生更容易对自己不自信。大兵在看过《向前一步》后才知道,原来即使是非常成功的女性,依然会对自己有相对同等能力的男性来说更低的评价。打个比方,也就是说,同样是80分的能力,女生会觉得自己只有70,而男生会觉得自己有90。结果因为自信心的差别,有可能拉开了真实的差距,进一步不再对自己有更高的定位,于是恶性循环。
此外,学习好的更容易不能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在不顺中受到打击。大多学习好的学生在以前的评价体系中,直接通过分数,奖学金可以获得对自己的价值认知,会有家长,老师的赞扬。因此很多的自信心也是建立在这种反馈机制上的。
然而到了研究生阶段,以及工作阶段,事情变的复杂的多,这种直接,平等的反馈机制没有了,因为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了: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的难易,指导老师的学术水平,指导水平,自己的阅读,写作,研究,实验操作,领悟能力等等。
当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获得能支持自己的自信的反馈,比如文章,专利,老师的夸奖时,原来自信所建立起来的基础就崩塌了。尤其是在与之前学习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进行比较时,自己文章堪忧,同学们硕果累累,这一相较之下无疑是雪上加霜。多年建立起的光环反而成了紧箍咒。
有一些文章告诉我们,研究生阶段本来就和本科及以前的学习阶段不一样,因此需要及时的调整心态和学习的策略。
但是,人的心智是所有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就是说对当下事情的认知水平和处理能力,是在之前漫长的几十年中形成的,我们需要的转变,其实是认知和心智模式的转变。
关键是,当学生不知道问题所在,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认知的时候,怎么能让他做出有效的转变呢?更何况很多老师也意识不到这一个问题,学生的认知,三观和老师的认知,三观是不一样的。在双方都不意识到这一问题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就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以前一个老师问大兵,你觉得读研是为了什么?
大兵说是培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老师意味深长的笑了笑。
现在大兵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拿什么来教育研究生?
知识更迭的如此之快,获取途径如此之快,甚至以后人工智能在知识方面绝对可以替代大部分人,那么学习知识本身不是关键,关键是提高人的认知和更内在的一些东西。
在研究生中,根据资源的分布规律,本来就大部分人日后都不会成为科研工作者,以中国现有的研究生数量,也没有那么多的岗位。甚至很多硕士,博士都不再从事与本方向甚至专业相关的工作。也不可能所有人都适合做科研,成为出色的科研工作者。
如果你成不了出色的科研人员,或者不再做本专业相关的了,那么读研的这几年学到的有用的是什么?把这些年做的东西都忘记以后留下的除了这个学位还有什么?
我想,这才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几年教育的成果。
不光是研究生教育,大兵一直觉得教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为什么很多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即使按照一万小时定律,也该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了,但为什么还是没有自信?
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年英语还是觉得自己不会英语?
为什么我们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觉得对生活充满迷惑,还是手足无措?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谈些什么》中写道:
每个人都有对路和不对路之事,那些丝毫不想跑步的人,或者体质不适合跑步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让他们统统去跑步,这是何等无意义的拷问。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我们在学校里学到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个真理。
大家都按照一个路子走,很多人根本也没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想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这一最关键的问题,我们却没有学会去思考和解决。
大兵就亲眼见过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能够独立举办活动,联系,安排各种事情,对现场的细节把握的很好,团队凝聚力也很强,应该是一个好的胚子。但是课题做的不太好,和导师的关系非常紧张,最后不得不换导师,到毕业请客时也坚决不愿见前任导师,也不愿再做科研。一个好材料,也不是哪里都适用的。
既没有外在驱动力,又没有内在驱动力,即使是好苗子,慢慢也都枯萎了。在这种情况下,种苗人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最后只能......
最后,大兵安慰了下小张兵,给了几个建议。
千万不要就此否定自己,不要依赖于外界的评价
对人的评价是很复杂的,而且人的境遇是会变化的。成人的世界里,批评和赞扬没有那么合理和有理智,其中很可能有些利益的关系。今天被导师骂的连做人的意义都没有的,明天可能拿着比导师更丰厚的工资,过着更舒适,更健康的生活。
所以你要变得更强,建立独立的自我认知,才能经得起赞美,批评和诋毁。
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多思考,多读书
也许你没有从以前的学习中获得可以解答自己的困惑的答案,但还好你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多读书吧,阳光下无新鲜事;多去看看身边的人吧,生活就是最好的学校。首先学会了解自己,这个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
不用完美,做一个“不要脸”的人
“不要脸”越来越成为一个褒义词。它意味着:
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语所击倒;
不会被一时的失败和挫折所打倒,注意力抓在最重要的事物上;
不把生活过成别人想要,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试着向上看,看那些比我们有能力,比我们成功的人,比我们有名气的人,他们依然逃不开各种各样的麻烦。所以痛苦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接受这一点会比较幸福(来自《少有人走的路》)。
最近,研究生涨工资的事情已经势在必行。经济待遇提高了是好事,只是这也毕竟是小利。欢呼雀跃后,得知时间才是无价之宝,在这几年对自己从内到外的提升远比涨一点工资重要。
继研究生待遇之风后,又如何处理科研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又如何解决一直在象牙塔中学习继而工作的这些人的认知问题呢?
本文首发于学到老的科研小兵,经修改后发于科学网。
-END-
大兵小兵是谁?
大兵是刚毕业不久,刚投身于科研工作的新人
小兵是刚进实验室的新学生
学场老鸟VS职场新人
大兵小兵在工作中遇到了各种麻烦事、迷茫
在困难中前进,在教训中学习
有痛苦、有收获
大兵小兵的故事来源于很多人
在他们的身上也许有你的影子
从他们的身上,你会有所收获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