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0xu00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0xu0008

博文

微信在降低国人的智商吗? 精选

已有 13132 次阅读 2017-5-26 12:2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微信, 大象公会, 工作记忆

在从事博客和微信公众号写作时,我注意到电脑和手机阅读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对智商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考虑到微信的流行程度,这里的手机阅读主要指微信阅读。培根在论读书里说,读书足以怡情(自嗨),足以傅彩(得瑟),足以长才(涨知识)。这里的微信阅读特指涨知识类阅读,就是具有一定文字体量,以传递信息和分享观点为目的的订阅号,相当于我们中学时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不包括散文诗歌。更不包括朋友圈求投票求点赞求转发,虽然这些也很大程度上反应智商。

2005年的一篇学术论文描述了10年(应该是1995到2005)内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更多的浏览和扫描式阅读,关键词搜索,一次性阅读,跳跃式阅读,和选择性阅读;更少的深度阅读,聚精会神的阅读,更别提注释和做笔记了[1]

请注意这是10年前的结论。现在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500次,而我们时代的数字化特征更加明显了。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阅读习惯的改变更是一日千里。微信的使用让低质量阅读更加明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信阅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割裂自然段,也就是为了排版的美观和阅读的顺畅而牺牲自然段。

段落(paragraph)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to write beside或者written beside,和中文的段意思差不多,就是另起一段的意思。这说明无论中西,段落的意思就是围绕一个核心的一些句子的有机结合,是一段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思维流动。

但是,手机的屏幕比一般的书或者电脑屏幕小得多,在公众号后台上的两行文字,在手机上显示时就变成了4行或者更多。所以微信在排版的时候,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写作者常常把本来应该在一段内说的内容分成几段,这样能让阅读更方便。比如大象公会上的文字:

直到当代,中国各地仍普遍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也有不少人家在房门悬挂菖蒲、艾草。

其他的传统端午习俗,如佩戴香包、喝雄黄酒等,虽然不像吃粽子风行全国,但也未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得罕见。

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这些传统民俗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真像大部分民俗书籍解释的那样,是起源于楚国人民纪念屈原吗?

这样的文字在书里或者电脑上一般是不会分成3段的。

段落的存在让思维更加具有层次感和提挈作用。以科研八股文为例,通过摘要,介绍,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把某些发现提纲挈领;对于其中的每一条,又通过段落按照逻辑分成更细致的部分,这样一个发现就被条分缕析地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能重复作者的发现。虽然我们不喜欢科研八股文,但是不可否认这样国际标准化的方式对于科学的传递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与此相反,段落的割裂降低思维的统筹力。微信阅读为了排版,割裂自然段,在形式上是思维的去逻辑化过程。结果是人们在阅读时更加关注当下的阅读,而较少地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比如更多的浏览和扫描式阅读,关键词搜索,一次性阅读,跳跃式阅读,和选择性阅读,都因为自然段的割裂而得到加强。看完全文,读者常常不会像看书那样了解表达的来龙去脉,而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碎片化的结论。从这种意义上看,微信阅读具有类似看电视一样的属性,注重当下表达的画面感。微信割裂自然段的极致是阅后即焚(snapchat)的瞬间快感,而不是深度的阅读体验。

微信阅读中自然段割裂的作用可以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来解释。工作记忆是心理学上重要的概念之一,具体的定义很复杂,但是可以用电脑的内存做类比。一篇心理学历史上引用次数最多的学术论文(超过26000次)发现,工作记忆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大约是7±2[2]。我们的大脑通过段落化,让我们处理的内容小于7。段落的割裂导致的内容平铺化则会让处理的内容远大于7,这样,超出的内容就被大脑自动忽略了。

以上属于纯粹理论上的分析,那么有相应的证据吗?

有的。2015年的一项针对276名5到18岁的儿童的研究表明,儿童在电视前时间(平均数2.02小时)越长,其额叶区越厚,语言智商(Verbal IO)越低。注意这里说的是语言智商。额叶区负责语言相关功能,额叶区的加厚可能影响语言的加工和交流。不仅如此,看电视时间的影响是持久的。某一年龄段的看电视时间同多年后的额叶厚度正相关,语言智商表现负相关 [3]

当然这不是完美的证据,因为这是基于电视的调查。但很显然手机的影响更大,作用时间也更长。

虽然成人的IQ不大容易改变,但是割裂自然段为代表的微信阅读习惯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这样的习惯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子女,另一方面,这些习惯也可能通过表观遗传学的方式改变子女的基因结构。

微信在降低中国人的智商,恐怕不是耸人听闻。

1.    Ziming Liu, (2005) "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Journal ofDocumentation, Vol. 61 Issue: 6, pp.700-712, doi: 10.1108/00220410510632040.

2.    The magical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information. Miller, George A. Psychological Review, Vol 63(2), Mar 1956,81-97. http://dx.doi.org/10.1037/h0043158

3.    The Impact ofTelevision Viewing on Brain Structures: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Analyses. Hikaru Takeuchi, Hikaru Takeuchi et al. Cereb Cortex (2015) 25 (5): 1188-1197.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11atsRRNa-2Dqu8H2LlCDw

习惯手机阅读可扫二维码(微信阅读有降低智商危险,扫码需谨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76720-1057237.html

上一篇:科学家告诉你全真七子打败东邪西毒的正确姿势
下一篇:为什么你不需要基因检测?
收藏 IP: 77.20.112.*| 热度|

29 代恒伟 侯沉 彭思龙 李颖业 吕喆 王春艳 冯大诚 董焱章 罗祥存 郭娟 杨绪洪 黄仁勇 朱志敏 周浙昆 应行仁 徐令予 蒋力 白龙亮 张科兴 丛远新 葛素红 杨正瓴 迟延崑 xiyouxiyou biofans xlsd nm2 guhanxian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