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tric

博文

牛人是如何做导师的 精选

已有 15321 次阅读 2009-9-26 09:5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读硕士博士期间,选的老板好并不意味着以后的发展就好;
    老板mean 也并不意味着以后前途暗淡……
    选导师无疑对自己前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慎重就好。

    休息之余,随便举两个mean的例子:

1. Bruce H. Mahan
    Bruce H. Mahan.  Berkeley 化学系60年代末期的系主任。提起Bruce, 很多美国人都知道他,只是不知道有多少华人知道他?但是提起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大家可能都知道;Bruce 是李远哲的博士导师。
    Bruce很少会表扬学生,有时候态度还会很粗鲁,这样的态度最终导致学生与他总是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而他认为学生读博士的时候应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寻找自己的兴趣并不断的自我激励来提高自己,因此,平时他并不给予学生非常具体明确的指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松对学生的指导。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实验室转一圈,问学生几个问题。而问题总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Hi,  what’s new?”“How about your science?”……. 而结束语往往是"What do you plan to do next?" ( by  Yuan T. Lee, Rollie J. Myers, Kenneth Sauer, and Ignacio Tinoco Jr. )
    当你的回答让他满意的时候,他才会点头离开,不会说多余的话。这种怪异的指导方式可能会让现在的很多学生受不了;而他的许多学生最终都很感激他的这种做导师的方式,能够很早就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当很多其他组的学生毕业后还在摸索如何做科研的时候,从Bruce 组毕业出来的人很快就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啦。

2.F. Albert Cotton
    Cotton 同学获得了除了诺贝尔奖的几乎所有能得到的荣誉和奖项。由于他在金属多重键的理论和实验上的贡献,应该也值得获得一次诺贝尔奖的,可惜没有等到。 Cotton 应该是我网上看到的发表科技论文最多的人, 多达1700多篇,(http://en.wikipedia.org/wiki/F._Albert_Cotton)这也应该是个超人的记录啦,估计会后无来者,不知道前面有没有古人。
    作为导师,Cotton 同学确实也培养了无数的弟子,其中不乏牛人。但是其苛刻确是路人皆知的,以至于很多他的学生也继承他的风格,极其严苛。听说Cotton 同学最厉害的一次是对一个学生直接说“你不适合做科学研究,给你一个月时间尽快换专业”; 一个月时间可能有出入。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成为他的学生,发表文章你几乎没有机会作第一作者,或许你自己的工作自己写的文章最后却是最后一个作者―― 如果你的姓在字母排序中很靠后的话, 比如如果你姓氏是Z, 而且组里没有 Z 开头的其他人, 你就永远只能是最后一个作者啦, :)。 而又据说该同学几乎从来不招姓氏在C 以前的学生,以至于1700多篇文章,放眼望去,几乎全部都是自己做第一作者,也算是留下一个记录啦。

    但是老板mean 并不意味着没有牛弟子,再放眼望去,Cotton 同学的学生中牛人无数,也算为化学做的一大贡献之一, 随便举几个例子吧 :美国化学会主席 Bruce E. Bursten,哈佛大学著名教授Richard H. Holm,  麻省理工学院著名教授 Stephen Lippard, 西北大学著名教授 Tobin Marks…… 


后记:
    中国人总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将老师或导师放在和父亲近似的位置。而论做父亲,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讲到--“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若这样子做导师,学生该是何等的幸福,而导师该是何等的辛苦。只是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导师愿意为自己的学生去背负些许“因袭的重担”和“黑暗的闸门”。我见过很多负责任的老师,将自己的学生培养的很好,学生成才,对导师是万分感激的;也有许多的导师,将学生只是当作自己发论文的工具,或者自己公司的免费职员,压榨掉自己的良心和学生的剩余价值,其实是被学生唾弃的。

    而在国外,“师”和“父”是基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两个字,基本没有人将两者联系起来,大概是因为文化的差异罢了。而无论中外,以“父”作为对“师”的标准,其实是个太高的要求和奢望;奢望过后,现在很多人大概是更多的失望罢了。作为导师者,多数的情况是――往往有心者无力,而有力者并不一定同时有其师心而已。

    其实,导师有导师的做法,并没有统一的定势和规则去遵循,凡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好;  也别黑了自己的良心。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992-257937.html

上一篇:二十一项值得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工作及科学家
下一篇: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收藏 IP: .*| 热度|

24 宋铁成 艾云灿 刘进平 王德华 刘世民 张亮生 徐坚 唐小卿 刘凡丰 祁昌实 吕喆 牛丕业 魏玉保 李学宽 孔庆路 林中祥 贺乐 唐常杰 郑文达 吴锦宇 马利祥 吴志祥 lftkf xchen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1: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