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News 服务职业科学家的传媒

博文

SinoProbe年内释放第一批数据

已有 1800 次阅读 2014-11-23 17:12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见习记者 姜天海


10月20日,“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在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上宣布,将面向社会公开第一批SinoProbe项目的数据,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议。
 
“我们要把国家投入所产生的所有资源与整个地球科学界共享,加快全社会对地球深部的理解,加快地球科学的发展,也加快知识的传播。”董树文向《科学新闻》表示。
 
5年、12亿,来自118家科研机构的1600多名科研人员踏遍大江南北,完成了我国的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现如今,这份“入地计划”所提供的数据又能否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也是在座听众心中的一个问号。
 
覆盖全国的地球科学数据
 
成果难以共享一直是在中国做科研的一大诟病。
 
作为SinoProbe的第8个项目,董树文所带领的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课题组要将其他所有项目产生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在资源共享与数据公开上进行探索。
 
经过5年的工作部署和探测实践,这个拥有9大项目、49个课题,调动了上万名数据采集工作者、凝聚了众多科学家心血的庞大科学工程终于完成了覆盖全国的地球科学数据采集。
 
“我们现在探测到的数据,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地质科学重大问题至关重要,将修改、补充甚至颠覆原有的地质认识和理论。”董树文表示。
 
在全国的地球物理数据方面,SinoProbe获得了海量的数据信息。其中在青藏高原、华南、东北、华北以及各个矿集区,共完成了6160公里长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
 
在平行反射地震剖面,也就是平行切开的地球断面,专项部署了585台宽频地震台站,观测的长度达到7300公里。
 
其中,每条剖面都融入了多种探测技术及参数,共完成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测深剖面5080公里、大地电磁测深点1229个,长度达3300公里。
 
“我们在所有施工的工程里面将尽可能地获取可以得到的数据,将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董树文介绍,甚至在地震探测的放炮钻孔里,都采集地球化学的岩石化学组分。
 
两网设立地球科学基准标尺
 
SinoProbe在开展之初就设立了“两网、两区、四带、多点”的总体部署。其中,“两网”为我国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评估和研究设立了定量的标尺。
 
第一个就是覆盖中国大陆的大地电磁参数标准网。这项物性参数的成果将为科研人员今后了解地球本身的天然地磁背景,寻找矿产资源和局部异常提供非常详细的量化指标。
 
在中国大陆范围内,专项完成了4°×4°电磁参数“标准网”的47个I级观测精度点。每个点共有9台仪器也就是9个物理点进行观测,共达到834个物理点。
 
“根据大地电磁的特点和分辨率,电磁参数标准网的建设至少要达到1°×1°的精度。但由于经费所限,我们在覆盖全国的标准网上只能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局部地区。”董树文指出。
 
在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标准网的精度达到1°×1°,符合电磁参数标准网的最终建设目标。其中,华北1°×1°电磁参数“标准网”共有115个大地电磁测深点、1386个物理点,青藏高原1°×1°电磁“标准网”共有88个大地电磁测深点、874个物理点。所有参数均已入库,获得了海量的三维岩石圈物性数据。
 
SinoProbe还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陆域的地球化学基准网。
 
根据全球地球化学基准计划的标准,专项在500多个160公里×160公里的基准网格内,共采集到了18454个地球化学基准值样品,完成了12000多份样品的81项指标(含78种元素)分析,总体获得约96万条地球化学数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在重要的矿集区和板块边界及火山断裂带,专项实施了11口大陆科学钻探和异常验证孔进行科学验证,累计深度超2万米。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北京地区的重点地震活动带,专项部署15个深孔地应力测量和检测孔,形成了局域的监测网。另外,项目还完成了2300份岩石样品的物性测试和实验参数获取工作,目前入库的数据已经达到2000万兆字节(TB)。
 
通过数据的采集、初步分析和处理, SinoProbe释放出了一大批成果。专项的论文发表总数达到700多篇,其中SCI论文达200多篇,EI论文达60多篇。专项共申请了100多项专利,获批61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获准软件著作权28项。
 
“会员制”数据共享,你加入了吗?
 
项目自实施之初,就开始思索如何让社会各界最大程度地享受SinoProbe所带来的成果。
 
“我们在走两条路,一个是在科研的同时走科普化。”董树文介绍,专项的任何一个报告都有两个版本,一份是科学报告,一份是科普报告,并在网上设置科普专栏并拍摄科普宣传片。
 
另一条路,就是将专项所产生的数据与社会各界共享。
 
经过科学化和精确化的数据采集,专项以规范化的格式将数据存储至地壳探测数据管理中心,采集的技术和数据质量均达到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据董树文介绍,这些数据将会在今年年底开始向公众逐步释放。
 
但在他看来,仅仅共享SinoProbe的数据是不够的,他想得更远:“我们想要设立一个机制,将过去几十年全国的地壳、岩石圈探测、包括过去地矿部、地科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和高等院校的数据都吸纳进来,让这个数据库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为此,董树文设计了“会员制(membership)”,只要做一个数据提交者,就可以享受到更多SinoProbe的数据,以此来鼓励地球科学界的数据共享。
 
参与共建深部探测数据库的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非SinoProbe的数据汇交)将会成为深部探测数据中心的核心会员,享有使用数据GPS定点、时间等原始数据的权利。
 
地球物理学家探测到的数据都有多解性。因此,虽然很多单位和个人无法提供数据,但是SinoProbe仍将向他们开放成果数据和图件。
 
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单位可以申请成为深部探测数据中心的机构会员,个人可以申请普通会员,享受不断释放的成果数据和图件。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随会员单位及其导师享用深部探测的数据。
 
“掌握的地质资料越多,得到的解释就越深入。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地质学家有机会用SinoProbe的数据来修正、验证甚至创造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数据必须向地球科学界所有人公开。”董树文笃定地说。
 
2013年,在美国地球物理年会(2013 AGU)主办的SinoProbe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新闻界记者提出的最多问题是SinoProbe的数据何时能够与国际社会共享。
 
对此,董树文的答案是肯定的。
 
《科学》杂志2013年7月专门报道了SinoProbe的进展,采访了众多的国际知名专家和学者,其中法国学者同样提出中国数据如何国际共享的问题。
 
“科学数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要成为一流科学大国,就不能将科学数据都捂在自己口袋里。”董树文表示。
 
首先,深部探测专项数据库会向参与SinoProbe探测的国内外合作者共享相关的数据,如垂直反射与折射地震联合同缆探测实验,中美参与机构同时获得同样的数据。
 
并且,SinoProbe会与国际组织与机构实现数据的对等交换,如将会与美国地震联合会(IRIS)、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等机构交换数据。SinoProbe会向国际社会逐步公开成果数据。
 
SinoProbe数据将会在门户网站www.sinoprobe.org陆续公布共享数据目录,并接受公众的监督。涉密数据按照国家规定不在共享目录之内,但有特殊需求的科研人员可以按照有关程序办理数据的使用手续。■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10月刊 硕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5876-845627.html

上一篇:摆脱创新束缚 方能轻装上阵
下一篇:综合集成创新 夯实国家竞争优势
收藏 IP: 211.100.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