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底和期末临近,事情太多,顿时觉得时间不够用;虽然接到了不少国外期刊的审稿邀请,但都拒绝了;这主要是因为国外期刊的稿件所用的语言是英文,自己对英文也不甚熟悉,审稿费时费力。尽管时间不充裕,但还是接受了国内某学报的审稿邀请,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中文稿件看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审稿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其二,审理国内期刊的稿件相对比较少,有这种学习的机会,还是得好好把握。
我这个人做事有个特点,要么不做,要么就立马做完。这不昨天才接到审稿邀请,今天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审稿工作。所审理的稿件和自己的研究方向比较相近,对作者的稿件内容也比较熟悉,所以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和往常的审稿一样,重点读了该稿件的中文摘要,读着读着就发现问题,不知道是作者笔误,还是没有认识到问题,总之所表达与所写的东西并不一致。随后的英文摘要更是惨不忍睹,估计就是机器直接翻译的。读到此,该稿件已经让我留下不好的印象。
随后,引言、正文以及参考文献都存在大量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少就是低级错误,只需要在投稿之前认真检查,很多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当然,稿件的核心创新点部分,也无任何新意,刻意回避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献。所以,该稿件最终的命运可想而知。
不过这次审稿,到让我想起了十年前自己读研的经历。记得当初自己读研时也是这样一种心态,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稿件写完了,立马就想着投出去,而不是在投稿之前认真的审核,认真的校对。当然,所投出去的稿件也是带病投出了,所谓的带病主要是指稿件中存在大量的低级问题,而这些低级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过,在当时可不这样想,想的就是如何早日投出稿件?如何早日发表稿件?而不是想着如何的做好工作,甚至还会在心中暗骂导师不及时的处理稿件,不让投稿,甚至还胡思乱想以为导师故意为难你。
然而,这样做之后,几乎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稿件一般都会被拒,经过多次被拒之后,才慢慢地意识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以及慢工才能出细活的真谛。同时也意识到做研究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不断的磨练,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尝试,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不断的总结,才能不断的进步,才能不至于对做研究感到厌烦,才能获得些许的成就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