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写在第20篇论文录用之际 精选

已有 21087 次阅读 2018-6-19 09:13 |个人分类:精选|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文, 审稿, 投稿

    到办公室打开邮箱,收到国外期刊发的稿件录用通知。随着该稿件的录用,自己发表及录用的学术论文正好达到20篇。这20篇学术论文都是以第一作者兼通信作者发表,从选题、写作、投稿以及论文投稿所涉及到的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从论文发表的范围看,这20篇论文国外期刊10篇,国内期刊10篇。

从论文的收录检索情况看,国外期刊的10篇论文中8篇发表到SCI期刊上,2篇发表在EI期刊上。而国内的10篇论文,有5篇发表在EI期刊上,另外5篇发表CSCD核心期刊上。

从论文的收费情况来看,国外期刊的10篇论文,没有花过一分钱;而国内期刊10篇论文都要版面费,除了一篇论文不要审稿费之外,其余的9篇都要审稿费。

从文章数量来看,20篇文章,花了将近8年,严格意义来讲应该是7年。因为我是20109月才读的研究生,其中一年都在中科大学习理论课程。而学习理论课程的这一年,才选的导师,且没有接触和科研相关的事情。真正开始接触科研应该是回研究所之后,也就是从20118月开始算起,所以至今将近7年的时间。平均每年不到3篇,这个数量其实不多,因为工作后,发现有的同事一年就发表30篇论文,而发表10多篇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

从文章的发表速度来看,20131篇,20144篇;20154篇;20163篇;20175篇;2018年发表及录用3篇。

回想自己的科研过程,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懵懂无知;刚接触科研其实什么都不懂,根本不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本科所在的学校决定的。我本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比较差的二本学校,从来没有接触到任何有关科研的东西。2011年回所之后,才对科研有了了解。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后,整天泡在实验室里,收集文献,读文献,看文献。看得多了,读得多了,才发现写论文好像有着某种套路。例如论文的结构大致分为摘要、关键词、引言、研究内容及方法、实验、结论、参考文献等内容。所以在后来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才逐渐找到研究点,依葫芦画瓢,才写出一些文章。

第二阶段,初出茅庐。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研究方法。每次都是先找一个最小的研究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数据库找出相关的文献,了解这一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方法、解决方案以及所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将解决方案写成论文的形式。

第三阶段,更上层楼。以前所做的工作大多都是属于小打小闹的。所做的研究工作都是对别人的工作的小的改进,难以有突破。后来逐渐尝试做一些别人没有研究的模型,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当然这一阶段比较困难,自己也做得不足;不过这倒是自己今后该走的路。

尽管发表及录用了20篇论文,但发现自己还存在的很大的不足。

第一,发表论文目的不正确,但又无可奈何。至少目前阶段发表论文不是为了解决科研问题,而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这里所说的生存问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解决经济问题,由于自己经济条件很差,发表论文或多或少有些奖励,这样或多或少可以提高一些收入。其二,评职称,完成任期考核都有论文的要求,所以不写论文完全无法立足。

第二,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数都是属于灌水式论文。所谓的灌水式论文,是指对别人工作的所做的小小改进,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英语表达能力不行。每次投稿国外英文期刊,审稿人或多或少都提到这个问题,说自己的英语表达不地道,甚至还存在一些语法错误。

总之,今后还会继续写论文,希望能够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119656.html

上一篇:审稿是另一种学习
下一篇:出试卷是一门技术活
收藏 IP: 58.23.48.*| 热度|

53 朱晓刚 黄仁勇 汪育才 王芳 宁利中 梁庆华 陆泽橼 周健 李建雄 王德华 武夷山 郭战胜 熊建华 吕洪波 吴斌 周浙昆 李东风 杨正瓴 刘建彬 璩存勇 孙颉 孙杨 李建国 陈万浩 杜惠芳 罗汉江 李学宽 王从彦 杨顺华 李久煊 孙志鸿 黄育和 董俊刚 李毅伟 王兴民 罗民 杜彦君 张北 叶春浓 王永奉 吕秀齐 李颖业 董铭涛 高建国 张翠娟 李明坤 张鹰 杨绪洪 袁有录 李雪 ljxm hmaoi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